|
□沙 蒙
如今谈论沪深股市,断不能离开H股、红筹股。A、H股联动效应、比价效应之类,在众多投资者心中早已是判断后市的重要依据。不过,若要论及香港股市前生今世,我们恐怕大都不甚了了。毕竟,香港虽然近在眼前却又曾经是很遥远的地方,我们总想当然地将香港股市视为合符国际规范的成熟市场,沪深市场也的确在市场交易制度、公司治理上从香港借鉴良多。可哪里晓得,至少在欧美人眼里,香港股市只怕还够不上所谓成熟市场的资格。
的确,香港在开埠不久就有了股票市场。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上朔至20世纪初,但世人一般将那段“史前史”有意无意忽略不计。一般公认,香港股市真正成气候,崛起为经济的主体力量,还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事。至于香港股市突飞猛进并一跃而为世界级金融中心,满打满算,前后顶多20年。
香港大学两位学者在《香港股史1841———1997》中划定,香港股市苏醒的元年在1969年。香港工业贸易在五六十年代迅速繁荣,但股票市场却因过度封闭而裹足不前,几乎陷于睡眠(dormant)状态,制造业———香港迅速工业化的动力来源———几乎是在没有股票市场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1969年前,只有欧美巨商级少数地位显赫的华资企业有资格上市集资,一般企业均被拒之门外。“甚至可以说,香港尽管已经由1891年不足60万人口的中小型港口城市演变为1969年超过400万人口的国际都会,可股票市场运作和发展,仍然原地踏步停留在1891年的时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香港在战后金融业的转型与蜕变过程中接连遭遇银行危机,声名赫赫的恒生银行在那场风暴中断送了控股权。痛定思痛,根据日后对香港金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汤姆金斯报告所提之银行制度建设的对策,《1964年银行条例》和《1966年银行(补充)条例》果断地改革银行和金融制度,强化了市场与政府间的相互制衡和监察,香港的金融制度才较为健康地发展起来,为日后的金融中心地位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随之便开始了香港股市的神话传奇,开篇读起来让人血脉贲张。1968年,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仅59家,1969、1970、1971分别上升至73家、91家、104家。1972、1973两年上升幅度更大,达到了195家、210家。长期为英资巨贾把持的香港股市,七十年代初突然对华资企业开放,促成了香港股市龙争虎斗的“四会”时代。弹丸之地,有四家证券交易所在竞争,那些憋着一口气新冒头的企业,上市后发展势头迅猛。但一时间也难免良莠不齐,在一波一波超额认购合挂牌后股价急升的大潮中,对某些公司的上市申批,就很难严格全面了。
很快,香港股市陷于疯狂、以致最后造成严重后遗症。那样的场面,今天沪深股市投资者,应该非常熟悉,想来别有滋味在心头。
1972年,借着中美会谈,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的国际大背景,香港股市万马奔腾,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战争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铁,各公司相继派息并大送红利,加之西方金融继续动荡,香港股市更加狂热,宛若遍地黄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数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飚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窝蜂抢购股票,一路高歌的股价远远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制度上的创新和变革都被忽略了。
被挑起来的寻金美梦引发的股市狂潮几乎淹没了一切。由于交头过分活跃,有交易所甚至疲于应付而被迫宣布压缩交易时间。在股市炒得热火朝天时,批评众多企业在股市“一拥而上”、力劝大家警惕市场风险的文章接连不断,就连汇丰银行主席也公开呼吁小心股市过度投机,可这样的声音没有人听得进去。据当年的报纸报道,港府曾印制了诸如《购买股票须知》之类的册子,放在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免费派发,可误信“买股可以致富”的股民埋首炒股,那些小册子与灰尘相伴多日后被无奈收回。
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并未能与经济因素相契合,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覆巢之下,香港焉有完卵?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
处境最糟的总是接到最后一棒的散户。因为先前差不多所有参与买卖股票的人都能获利,所以就有人辞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股市,不少人简直如痴如醉,乐而忘返,当市场突然翻脸大跌,兴高采烈的人们顿时呆若木鸡,部分人一夜变疯,有的因突然失去所有财产而走上自杀自毁之路。
在一浪接一浪的炒买炒卖、企业倒闭、停牌和合并浪潮下,一向信奉不干预市场的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过了《1974年证券条例》、《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后成立了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这场股灾的余波要延续至八十年代初,此后香港股市迈入了新的阶段。论市场规模、影响力,今日香港股市与30多年前岂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切不可忘记香港股市之前在法律建设和市场监管上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经历过怎样的坎坷。
沪深股市十年走过了西方数百年那样的话我们听得不少了,但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一再提醒我们,制度建设要想速成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必要的过程从来无法压缩。如果说那些叙述纽约、伦敦、法兰克福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历史沿革的原创或译著读起来总不免还有“隔”的感觉,那么香港的故事给我们的感受就真切多了。某种程度上说,香港当年面对的问题正是今天横在沪深市场面前的一道坎,个中的历史参照,意味深长。
罗马到底不是一天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