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这次“破冰”会谈缘何得以举行?是否意味着双方关系将从此大大改善?约4个小时的会谈自然不会一下子化解双方多年积怨,但双方会后均用“积极”来描述这次会晤,伊朗大使更是表示,双方可能在一个月内再谈。
难点
伊拉克问题共同点有限
会谈在“绿区”内的伊拉克总理府举行。会谈中,双方努力在伊拉克问题上寻找共同点,但它们能找到的共同点非常有限。
瑞安·克罗克在会谈后说,伊朗对伊拉克的政策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双方同样支持马利基政府和希望伊拉克稳定。但他认为伊朗还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美方要求伊朗停止资助和训练伊拉克境内的非政府武装,并称这些非政府武装使用的大量炸药和武器都来自伊朗。对此,伊朗方面没有直接回应。克罗克还说,伊朗代表提议建立一个由美国、伊拉克和伊朗方面组成的“三方安全机制”,对此美国政府需要进一步研究。
哈桑·卡齐米·库米对媒体说,美伊双方提出和研究了一些问题,双方都表示支持伊拉克政府,这是会谈取得的积极进展。但伊拉克当前乱局源于美军的存在,而且美军在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方面做得不够,对此,伊朗愿意提供帮助。
会谈当天发生的一起爆炸事件再次突显了解决伊拉克安全问题的紧迫性。就在会谈结束后不久,巴格达市中心距离“绿区”不远的一个广场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68人受伤。
疑点
美国为何主动接触伊朗
伊朗核问题正处于紧张和敏感时期,但美国此时主动同伊朗接触,一方面体现了伊朗对于伊拉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希望尽早从伊拉克泥潭中脱身的迫切心理。
不论从地缘政治关系,还是从宗教文化的联系来看,伊朗都对伊拉克具有重要影响。在伊拉克南部什叶派集中的地区,伊朗的影响随处可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些伊拉克什叶派政治力量与伊朗关系密切。美国认为,伊朗正在采取一些手段扩大在伊拉克的影响,有些活动甚至威胁和损害了美军在伊拉克的利益。为此,美国曾多次突袭和搜查伊朗在伊拉克的机构并逮捕了一些人员。
美国政府认识到,解决伊拉克安全问题离不开伊朗的配合,对伊朗持傲慢和强硬态度既不理智也不务实。2005年11月,布什政府向伊朗提出讨论伊拉克问题的建议。但是,由于双方在伊朗核问题上的交锋掺杂其间,双方在伊拉克安全问题上一直难以达成共识。
今年以来,美国推出的对伊拉克新政策并未使伊安全局势有所好转,美军死亡人数节节攀升。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反战声浪日益高涨,共和党和民主党斗争激烈。布什政府急于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伊拉克安全状况,于是对伊朗的强硬政策出现松动。3月10日,在巴格达举行的伊拉克安全问题国际会议上,美国与伊朗代表曾进行谨慎的接触。
盲点
伊核问题才是症结所在
自1980年断交之后,美国与伊朗一直处于拒绝对话的敌对状态。如今,二者以伊拉克问题为媒举行了27年来最为公开的较高级别的会谈,被美国媒体称为一次“奠基性的会晤”。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双方关系可能由此大大改善?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双方举行了会谈,但会谈的议题受到局限,双方回避了敏感问题,并在关键部分互不让步。这些使得这次大使级会谈仅停留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
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核问题是当前美国与伊朗之间矛盾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尽管在巴格达的会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方改善关系的愿望,但由于双方在伊朗核问题上仍是针尖对麦芒,此次巴格达会谈并不能使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得到根本扭转。
国际原子能机构日前向联合国提交伊朗未能根据安理会第1747号决议终止铀浓缩活动的报告后,布什政府呼吁对伊朗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与此同时,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已被部署在海湾水域,准备进行军事演习。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意在对伊朗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巴格达会谈并没有触及美国和伊朗矛盾的要害,至多是双方长期斗争中的一次形式变化。
亮点
一个月内有望再次会晤
双方没有透露会谈取得的具体成果,也没有说明是否有具体成果,两位大使更多的是用外交辞令来描述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
库米在会后对记者说:“会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加以研究,我认为,这是积极的一步……在政治领域,双方同意支持和强化伊拉克政府,这是会谈实现的另一个积极点。”
克罗克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用“积极”来描述这次会晤。他说:“会谈进行得积极,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伊朗人的行动。”
克罗克说:“伊朗大使表述的政策和原则立场同我们的非常接近。但我们当然想看到,伊拉克人也会清楚看到,伊朗人实际会做什么以同它阐明的政策保持一致。”根据克罗克的表述,双方在伊拉克政策问题上有广泛的一致。两国都支持伊拉克马利基政府,都希望看到稳定、完整且由伊拉克人控制的、安全的伊拉克。
会晤后,双方均隐约透露了再次会谈的可能性。美联社的一位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问库米是否有第二次会谈的计划,库米直白地说:“下次会议会在伊拉克,会在一个月内。”
(闫珺岩 张伟 赵毅 马震)
■新闻观察
利好有限 金融市场冷看“破冰”会谈
□本报记者 朱周良
28日,美国与伊朗进行了1980年断交以来最为公开的较高级别双边会谈,此举也一度被视为双边关系“破冰”的重大标志。但从会谈的实际进展来看,双方因种种原因,此次会谈只是停留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
从金融市场的反应来看,市场也基本忽略了这次会谈的影响,向来对地缘政治事件敏感的油价、金价和股市等也都波澜不惊,继续“我行我素”。
会谈本身就是进步
用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罗克的话讲,此次会谈焦点为“伊拉克,且只是伊拉克”。对于双方共同关心的伊朗核计划,从双方会后公开表态看,并未在会谈中被提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记者说,出于国内外的压力,伊朗和美国双方其实都想有个直接沟通的渠道,因为虽然有欧盟和俄罗斯等的“牵线搭桥”,但直接对话毕竟更为有效。“但这次会谈只不过是探路,想要实质性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陈凤英说。
专家分析说,在争议的焦点核问题上,伊朗一直很强硬,要其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计划不可能。而从布什政府来说,由于2008年大选临近,布什的本届任期即将届满,所以也不大可能在伊朗问题上有大的举动。不过,由于在伊拉克问题上面临国会的强大压力,布什政府又需要借助伊朗这样一个关键的第三国来传递信息,毕竟要解决伊拉克问题,离不开伊朗。
但是,“在现有的机制和状况下,伊朗问题要实现突破需要双方共同作出实质让步。”陈凤英说。
不过,专家也表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伊朗和美国这对冤家能再聚首,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对于世界整体政治经济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
国际油价小幅下跌
作为中东最大的“定时炸弹”,伊朗核问题一直牵动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神经。此次美国和伊朗罕见举行高级别对话,按理说会对市场带来较大影响,不过,鉴于外界对此次会谈普遍预期不高,所以,投资人基本忽略了这一表面的利好因素。
受伊核问题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油价。在过去几年中,国际油价每每因为伊朗和美国传出的强硬表态或是关系缓和迹象而大幅波动。伊朗是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在几年前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就高达1332亿桶,位居世界第二位。伊朗还控制着世界石油的“动脉”———霍尔木兹海峡。
据介绍,该海峡是世界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平均每8至10分钟就有一艘油轮通过这里,每年有7.5亿吨以上的石油通过海峡运往世界各地,占波斯湾地区石油运出量的80%﹑全球石油贸易量的40%。一旦伊朗在与西方关系紧张时打出“能源牌”,比如削减出口甚至破坏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国际市场的原油供应可能在短期吃紧。
就在上周,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伊朗未遵从安理会决议,同时美国9艘军舰开进波斯湾伊朗附近海域,纽约油价一度大幅反弹。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甚至大涨1美元以上,突破每桶70美元整数关。
周一,国际油价也有所下跌,不过,分析师更多将其与尼日利亚的石油工会罢工取消联系起来。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周一收低0.98美元,报每桶69.71美元。而美国原油期货则在电子交易系统中跌0.65美元,报每桶64.55美元。此前,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的工会领袖上周六表示,在政府同意加薪及其他福利后,国有石油公司工人已取消罢工,但石油交易商仍担心该国出口。原油价格下跌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投资者揣测随着炼油商为满足夏季高峰而增产,美国的燃油价格升势将放缓。
股市继续保持涨势
同样对地缘政治敏感的金价昨天也交投平淡,并未对伊美会谈作出太大反应。一般情况下,地缘政治紧张会刺激旨在规避风险的黄金买盘,推高金价。不过,昨天现货金价在亚洲市场早盘几乎持平,市场在等待汇市提供指引。现货金报每盎司655.65/656.15美元,距离上周四触及的九周低点651.30不远。美国市场周一逢假期休市。
而全球各大股市则继续着近期的步调,亚洲、欧洲及美洲各大股市总体上仍保持了近来的牛市趋势,但交投并未因为伊朗和美国的“破冰会谈”而出现任何异常活跃的迹象。
欧洲股市周一微幅收高,交投淡静,英国、德国和美国市场当天逢假期休市,市场缺乏指引,但收购传闻推高了北欧证券市场运营商OMX。MSCI欧洲指数涨0.2%。西欧18个市场中的9个因假期休市。
亚洲股市周一也实现三个交易日来首日上涨,因金属价格上涨,日元对美元和欧元走贬。必和必拓等原材料股是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亚太指数贡献最大的个股。韩国Kospi指数涨至历史新高,日本日经225指数上涨0.6%。悉尼、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股市变动不大,斯里兰卡是唯一下跌的股市。MSCI亚太指数昨日上涨0.4%,至148.29,结束两个交易日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