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指南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金融
    商业银行须无条件受理消费者投诉
    交通银行或12.2亿元 重组湖北国投
    央行:信贷市场竞争强 贷款利率上升空间有限
    关于航天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实施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批量转换(上海银行)公告
    公 告
    穆迪或上调部分 中资银行的长期评级
    沪中外资银行 存在结构性流动性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信贷市场竞争强 贷款利率上升空间有限
    2007年05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邹靓

      

      昨日,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下称《报告》)中称,2006年我国金融运行平稳,但新增人民币贷款月度波动较大,贷款利率水平整体略有上升。

      《报告》称,2006年我国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增速均较上年加快,年内呈现前多后少、逐季减少的格局。数据显示,2006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4、3.4、3.8 和1.7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14.1%、15.5%和11.9%,分别比上年加快2.8、2、2.4 和2 个百分点。

      从各季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看,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2006年,各地区上半年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均超过60%,下半年各地区贷款新增额均较上半年大幅减小。从2006年各月人民币新增贷款波动情况看,东北地区波动幅度最大。

      央行指出,各金融机构在考虑早贷款早收益、利润考核因素的同时,应根据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出现过大波动。

      从贷款的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增势在2006年第三季度后趋于减弱,短期贷款保持小幅平稳增长,票据融资增速同比大幅回落,东、西部贷款期限差异依然较大。不过,各地区在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调控政策下加大了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各地贷存比整体略有下降。

      与此同时,2006 年贷款利率水平整体略有上升,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地区差异明显。

      2006 年,由于连续两次提高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水平随之上升,各地区四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在6.4%-6.9%之间,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高,但低于基准利率上调幅度,表明信贷市场竞争加强,贷款利率水平上升空间有限。

      东部资金外流助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本报记者 邹靓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货币市场资金从东部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流动,加快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央行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下称《报告》)中,对2006年的资金流向及融资结构这样表述。“2006年的现金投放仍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现金净投放增加较多。货币市场资金从东部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流动增多。东部和中部直接融资占全国比重显著提高,融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据悉,2006 年我国货币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但受利率水平上扬等因素影响,地区间融出融入总规模较上年有明显回落。北京作为最主要的融出地区,净融出资金10.4 万亿元。上海由上年的净融出0.2 万亿元变为净融入0.2 万亿元。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带动了资金需求的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06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净融入2.9、3.5 和1.5 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多融入0.5 、1.1 和0.5 万亿元。

      除东部地区贷款融资份额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外,其他地区均有所下降,其中中部地区下降显著。而债券融资在各地区融资结构中的占比继续上升,其中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发行便利、成本低的融资工具被广为接受。

      区域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较强

      □特约记者 李琼

      

      央行昨日发布《2006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各区域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报告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9%、12.8%、13.2%和13.5%,比上年分别加快0.7、0.2、0.4和1.5个百分点,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差距略有缩小。

      报告指出,各地区消费需求旺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加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投资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有所改善。各地区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加工贸易已经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其中,占全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东部地区,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明显增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相对较弱。中西部地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承接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制造业,积极扩大进口和出口。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中部地区,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加值增速最高。西部地区凭借资源和能源优势,抓住资源价格改革的契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消费结构。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加工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此外,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占全国的经济份额进一步提升,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央行报告最后也指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足。各区域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仍然较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企业自筹资金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特约记者 李琼

      

      尽管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长显著,但央行同时警告称,该资金的来源仍有可能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2006 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占比分别为4.4%、18.5%、3.8%、55.6%和17.7%;分地区看,国家预算内资金的66%投向了中西部地区;贷款的55%、利用外资的79%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各项资金来源均有较快增长,特别是自筹资金增长显著。

      自筹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自筹资金占比和年均增速均为最高。随着近几年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尤其是重工业和资源性生产企业利润增长加快,企业折旧和各种准备金计提不断增加,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自筹资金占比分别从2000 年的52%、56%、43%和54%分别升至2006 年的55%、63%、55%和70%,其中东北地区增幅最大。

      另据央行对河北、浙江、山东、河南等省的样本调查显示: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中的自筹及其他资金部分有可能来自银行贷款。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一半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但2005 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贷款增速明显加快,2006 年增速均在22%左右,高于东部地区4 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集中地。东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资金占全国全部到位资金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