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环球财讯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定制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调控未见全效,楼市初夏“虚火难降”
    投资风向
    青年购房最大苦恼: 房价与收入差距过大
    楼市调控本可更好一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楼市调控本可更好一些
    2007年06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李战军

      

      税收政策的朝令夕改让人摸不着头脑。

      政府完全可以用部门领导人或发言人的身份,用明晰的政策走向和公开的市场判断,用言语提醒和影响市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譬如,美国的格林斯潘过去经常用言语去影响世界和美国的利率、汇率和税率变化,前不久在上海非洲银行行长会议上,周小川也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表明中央银行将适当调整利率。

      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真的有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1、通过真实数据准确地把握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客观走向,不宜遇事慌乱、判断偏差、仓促结论,将后果看得过于严重,将局部问题看成是全局问题,将阶段性问题看成是长期性问题,轻易将经济问题延伸到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同时,应对措施不能粗糙而生硬、简单而缺理。

      2、决策部门要做大量的市场调查,要和地方政府进行充分的沟通,要与产业业界人士做大量的交流,把握不准的宁可再调查再研讨,要在内部形成一个基本共识,而不宜“唯上不唯实”。一个地方出了问题,解决一个地方的问题,不要全国跟着都“吃药”,全国“一刀切”。

      3、公布实施的政策,一定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切忌将政策变成仅起公示作用的“空炮”。政策只能从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而不能去进行历史追溯和清算。政策要留有可操作执行的准备空间,不然上面一句话,下面无实施细则,准备工作一片混乱,柜台一线却是“波涛汹涌”———影响到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做不到的事一定不要去讲,譬如,要问责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领导人;能够和应该做到的事一定要去抓紧,譬如,廉租房和住房保障的问题。

      4、宣传工作要科学、入理,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和谐社会。媒体报道房地产,首先记者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里手,要能够和这个产业的领导者、从业者进行平等深入的对话交流。而不是尽提什么时候涨跌这类近似“算命”的问题,不能总想到吸引眼球,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大肆报道“不买房运动”、“全国最牛的钉子户”、“个人集资建房运动”等偏锋事件,我个人认为,最终还是会损害全国老百姓的经济利益。

      5、政策执行以后要看效果,要找原因,要进行微调,要敢于纠偏,也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怪地方政府,怪开发商,怪外资,怪炒房者———“机关枪扫倒一大片”,问题还没有解决,要从决策层面和市场层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准确途径。

      (嘉宾博客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 整理 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