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环球财讯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定制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专栏
    从反思中寻求 打赢现代金融战的智慧
    合约精神 是中国公司全球化入场券
    台湾地下金融业 何以这么兴盛
    规则·天理·人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反思中寻求 打赢现代金融战的智慧
    2007年06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这场股市信心危机凸现出了我们的软肋。所有的中国人都得目睹并亲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即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战。由于利益使然,国际资本必定借助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借助中国股市和楼市,借助中国资本自由化的进程,完成看不见的全面包围式的布阵。中国人尤其是各个权威部门现在是到了赶紧补上现代金融战这一课的时候了。

      就在过去几天,以中国崛起为背景,在刚刚走向复苏与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回现代版、金融版的火烧赤壁。沪深股市众多的散户们在过去几天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终生难忘的过山车行情。除了正热身等待进场喋血的QFII们外,这样让人心颤的局面恐怕是国内任何利益一方都不愿看到的。且让我们暂时撇开账面损失和伤痛,来对这次股市暴跌作一些分析,希望从中总结并学到些东西,为中国崛起找到镜鉴,寻求智慧。

      1997年,笔者曾在北大潜心研究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担心的就是有朝一日中国经济强大后也会落入类似的陷阱(参见笔者与杨帆合写《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挑战》一书)。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经济学界一开始多认定是宏观经济面有麻烦(这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或理论)。后来,经济学家们更多关注微观层面尤其是公司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定金融危机的发生可能与许多公司不道德行为有关,比如说大量银行资金成为呆坏帐或资金违规入市等,这被称之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或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在解释亚洲金融危机时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的香港和新加坡宏观经济面相当好,在华裔经济学家刘遵义的宏观计量分析中,两地宏观综合得分几乎为满分,而且微观面、监管面也都不错。显然,金融危机有着更深刻的诡秘的因素。

      这到底是什么呢?经济学家们于是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的模型或理论来解释,强调市场信心和预期对市场的影响,说白了,无论宏观面和微观面如何,信心崩溃足以导致市场崩溃。这里面,又有许多有趣的理论,比如“羊群效应”,指散户容易跟风,像索罗斯这样的“羊头”,无论是在话语方面还是在资本运作方面,都容易引起散户跟风,其致命一击,很容易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接下来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以笔者拙见,过去几天内沪深股市的狂泻,原因正在于信心丧失。因为情况再清楚不过,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而且结构在改善,即使食品价格上升也只是暂时现象。在微观层面,或许有违规资金入市,一旦股市下跌或风闻政府资金检查,它会落荒而逃。到目前为止,银行资金与股市之间有一堵防火墙,而企业层面的效益良好,银行呆坏帐减少,因此微观的道德风险显然也不是主要原因。就宏观环境看,沪深股市大牛趋势不可能根本改变。但是,信心的重建却仍非易事。

      从这场股市信心危机中,国人可以想到的是,我们现在太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了。用不当的方式“调控”与用不当的方式“托市”对于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都是危害。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游戏规则,严肃规范游戏规则,对股市的利好远胜于左手拿走再用右手还,但骨子里仍然是非市场性的博弈,其对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要更为重要。

      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终将崛起。然而,中国崛起迄今为止还只是一种可能的前景,并且更多是总量意义而不是人均意义上的崛起。而在此前,所有的中国人都得目睹并亲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即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战。由于利益使然,国际资本必定借助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借助中国股市和楼市,借助中国资本自由化的进程,完成看不见的全面包围式的布阵。

      从流动性开始过剩的那一天开始,中国就正式进入了金融———资本时代,而这个新时代与产品时代的宏观调控大不相同的地方,正成为中国崛起的严峻挑战。在产品时代,政府调控的风险相对较小并且简单。比如,政府如果认为投资过度,经济过热,可以采取简单地关闭某个企业(想一想本轮宏观调控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整顿铁本”)的做法。然而,在金融—资本时代,市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信心的崩溃很容易让市场尤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数财富顷刻间烟消云散。在产品时代,人类竞争可通过和平的价格竞争方式,也可以用非价格竞争的战争方式。然而,各样的竞争基本上都是以可见的方式发生。有人要抢别人的东西、土地、财富,都必须借助于有形的军队和各种兵器。然而,在金融———资本时代,掠人财富无需大兴刀兵,只要善于使用金融武器,尤其是利用好全球一体化的高能的信息平台与金融平台,就可在谈笑之间,将竞争国毁于一旦,并且往往是以“闪电战”的方式来劫掠对方财富。

      20年前,如此经济战在美日之间发生过一次,它一举摧毁了日本赶超美国的希望。10年前,如此经济战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再度上演,它几乎毁灭了亚洲崛起的梦想。如今,如此经济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在全世界最大的两个大国———中美之间发生。这不是某个人的阴谋,也不是美国政府的阴谋,而是国际资本在利益驱使下各方面力量的必然合谋。

      很清楚,因为通过QFII方式进来的国际资本太少,于是“热钱”通过违反中国法律的方式如海盗一样进来(仅今年一季度估计在700亿美元以上)。至于在外边排队等待进来的更多、更大的资本,则无疑希望中国股市尽量上涨得慢一点,所以他们就要唱空。至于进来的QFII呢?他赚够了,一年之间赚了几倍,然后在3000点离场了。QFII们没有想到,股指抬到了4000点,眼见又要直奔5000点了。这使得他们非常失望,于是有了失态的集体唱空。笔者看过几乎所有QFII们的唱空观点,根本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据,有的只是故意的误导。

      事实上,股票和钞票以及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工具就是新的经济战的武器。美国财长和其他中美战略对话的官员,QFII经济学家等一干受人尊敬、温文尔雅的人嘴吐出的话语,完全可以具备子弹的力量,直击市场最软弱的“信心”部位,尤其是击中那些缺乏自信心,不太懂得现代经济与现代金融为何物,却盲目崇拜QFII、崇拜格林斯潘这样的所谓名流的某些中国人的心,误导其作出错误判断。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战堪称现代一切战争中最高级和最危险的战争,这使得金融—资本市场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了的第二国防。中国人尤其是各个权威部门现在是到了赶紧补上现代金融战这一课的时候了。

      笔者衷心希望,中国的公众和官员,市场与政府,各个利益群体均能够从这番不寻常的教训中获得深刻的反省和总结。如此,则这场经历有可能变成对中国大国崛起的莫大祝福。因为这场波折,我们将有能力去打赢这场已经不宣而战的现代金融战,避免日本与亚洲多国的教训,真正地迎来中华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