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9:环球财讯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定制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pdf
     
     
      | 1版:头版
    今日视频·在线
    首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即将出炉
    国泰君安证券第三方存管 上线客户超过八十万
    海湾飓风 拉高油价
    偿还国有股东垫付对价引入市价因素
    回归主流 寻找中国股市的长期价值
    版面导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回归主流 寻找中国股市的长期价值
    2007年06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徐刚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沪深股市前阶段出现的调整从总体上看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这种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短期调整,如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在牛市上涨过程中都产生过单月10-20%左右的调整。日本和台湾地区股市过热最终导致大泡沫的例子时刻在提醒当前的宏观决策部门在股市走向过热过程中采取调控政策的重要性。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宏观政策决策部门已经将资产价格的波动纳入调控视野。过去1个月中的种种政策调控,其影响绝不是偶然的和突发的。

      但是,我们对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对市场的长期判断需要回到业绩增长的逻辑起点,从业绩和估值的双重角度分析市场的未来发展和投资轨迹。或许从日本的经验我们能够得到某种启示。上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由牛转熊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单纯的估值高企,而是企业业绩增长的下滑,尤其是代表实体经济的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在股市泡沫破裂前1-2年开始下降。因此,判断市场长期走势的核心依据并不是短期的估值水平,而是企业盈利的长期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股市过快的泡沫膨胀,与垃圾股、消息股和题材股的沉渣泛起、鸡犬升天有很大关系。所谓“二元结构”和“结构性泡沫”始终是市场不能摆脱的梦魇。我们相信,未来市场如果继续重复今年春节之后的消息题材股行情,市场的估值水平再次被迅速抬高的话,不排除新一轮股市调控的悄然而至。因此,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看,只有主流资金的投资选择重新回归价值,回归蓝筹,才能保证市场发展的健康与理性。

      从投资选择的角度看,只有那些主营利润能够保持长期持续增长的公司,才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和股票。而不是一次性的资产注入、业绩释放和消息题材。

      其实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盈利的长期增长性是可以期待的。在“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红利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推动作用。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资本红利和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支持企业盈利持续增长的核心因素。(下转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