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意外险(简称“航意险”)的暴利“黑洞”经媒体曝光后,该险种收费的合理性以及承保能力受到了广泛质疑。据报道,全国统一售价20元的航意险,成本仅为3元左右,其中的巨额利润被中间代理商肆意“侵吞”,真正能够用于投保人保障的金额比例甚微。
目前的航意险是由全国人大法制办于1989年牵头推出的,其目的是为解决民航行政赔偿金额较低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航空客运业的快速发展,航意险市场随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据统计,民航乘客近三年累计接近4亿人次,如果以10%的购买比例计算,航意险的收入高达8亿元。然而,看似繁荣的航意险市场不但未给保险公司带来相关保费收入的增长,而且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表面看来,导致暴利黑洞的原因在于目前保险公司采取的委托代理制度。尽管根据相关规定,保险代理费不得超过保费的8%,但实际上,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竞相提高中间商的代理费,有些甚至高达85%,消费者绝大多数的保费开支被代理商获取。经营者与代理者本末倒置,令市场最终走向畸形发展。
其实,委托代理制度只是一个表现。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保额和费率应该由买卖双方的充分博弈得出,而航意险费率却带有明显的价格刚性垄断色彩。现行的收费标准仍然沿袭1996年央行、财政部和民航总局联合发文的相关规定,各个保险公司没有开展价格竞争的动力。实际上,对于安全系数较高的航空市场,航意险费率显然已经偏离了合理的轨道。因此,可以说,正是有关部门行政性收费标准成为了航空意外险暴利的真正体制源泉。
不仅如此,由于有效的市场竞争无法开展,很多保险公司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曾有媒体报道,不久前,8位江苏籍旅客从上海浦东机场乘坐飞机外出旅游。登机前,他们分别在机场内3家不同的保险公司销售点购买了航空意外伤害险。其后,他们发现8份保单中有3份投保人身份证号码是错误的,另外5份竟然是“空心保单”,单据上投保人身份证号码、受益人的姓名、联系地址等栏目均为空白。若意外事件发生,凭借这样的保单无法向保险公司索赔。航空意外险市场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暴利”被曝光只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局,并不足为奇。更为重要的是,整体航意险市场亟待规范和完善。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明确经营主体,从源头上规范市场。同时,管理层应当强化代理人资格的核查工作,以杜绝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现状。
但需要指出的是,行政监管措施的见效尚需体制的配合和执行力度的逐步加强,无法立竿见影,而且也不可能根治保险市场扭曲的弊病。只有在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效用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形成无形的倒逼力量,从本源上规范航意险市场。在国外,保险销售柜台很难在机场寻觅到踪影。许多航意险都是随机票赠送,成为航空公司之间竞争的筹码。在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也在悄然改变航意险暴利的局面,只是大多数消费者还未习惯。例如,从险种上看,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寿险和短期交通工具意外险品种,与航意险之间形成了替代效应。从支付手段看,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媒体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绕过了中间商环节,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了价格上的实惠。
所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与严格的行政监管应当成为规范航意险市场的关键。唯有此,航空意外险市场的混乱状况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