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4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之日算起,中石油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缘份已维系了七年之久。俗话说“七年之痒”,但对中石油来说,这七年却似乎越走越畅:不仅业绩连年“丰收”,股价连创新高,更因“股神”巴菲特的青眼相加而蜚声海外。
据中石油今年3月公布的年报显示,去年全年其狂揽净利润142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比增长6.6%,再次刷新上市以来盈利纪录的同时,也成功卫冕“亚洲最赚钱企业”称号。
然而,回首七年前,当时的中石油还是一家拖着臃肿身躯、在市场化道路上亦步亦趋的老国企。
“可能现在已很少人知道,今天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中石油当初赴海外IPO时差点铩羽而归。”一位曾参与过中石油上市筹备的高层向记者回忆起这段往事,仍仿佛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当时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大型国企的盈利水平和管理能力普遍心存疑虑,尤其对中石油这样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大公司更是百般刁难。加之“同胞兄弟”中海油的海外发行刚刚意外折戟,更令中石油此番香港之行平添“不成功便成仁”的悲怆之气。
在重重压力下,作为承销商的高盛最后不得不降低中石油的发行价格,将发行总额从原定的50亿美元削减至29亿美元。而为了能直面海外投资者挑剔的眼光,中石油此前也已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制重组———此举被一些人戏称为“要将一条恐龙改造成舞蹈家”。
变则通。自1999年起,中石油连续三年累计减员36万多人,其中股份公司减员5.5万人,存续企业减员近31万人,仅此一举减员增效就达38亿元。与此同时,其将集团内部所有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及销售、油气管道运输等优良资产以及相应的资产和人员,整体从原企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于1999年11月创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中石油又着力对存续公司实施持续重组,财务费用3年内降了近100亿元。
一系列改制之后,焕然一新的中石油终于得以在香港联交所敲响上市铜锣,这艘超级航母的资本之旅自此蹒跚起航。“中石油上市所带来的理念更新的价值要远远超出它的实际融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中石油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引入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市场室主任单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去年2月,中石油宣布已全部完成对旗下3家上市公司———吉林化工、锦州石化和辽河油田的回购,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同时,也给“海归”A股打开了想象空间。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中石油都应该尽快回来。”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告诉记者,目前A股市盈率很高,乘这个时候“海归”融资成本最小、收益最高,可谓躬逢盛世;而A股大盘也正需要中石油这样的大蓝筹回来稳定市场,并让国内投资者分享高收益,此可谓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