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证券·金融
  • 4:时事·国内
  • 5:时事·海外
  • 6:观点·评论
  • 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专 版
  • A7:专 版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故事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6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4000点构建基金组合
    “父亲节”不妨 送基金
    基金波段操作的四个难点
    汇添富央视开讲“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频繁交易VS研究持股
    融通基金投资者 教育活动走进高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频繁交易VS研究持股
    2007年06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信诚基金 郝渊侃

      

      “600×××已经涨了5毛钱了,可以卖了!”“我把000×××抛了,还有什么可以买吗?”———这些声音,在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中经常听到,这也反映出很多个人投资者是交易者,他们往往依赖频繁的交易获取盈利。

      不过,大部分频繁交易的投资者最终的盈利状况都不怎么好。我们把交易者粗略地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只看价格和走势图,希望以自己的“感觉”来捕捉机会;第二类是依靠价格趋势,他们有自己的系统性分析体系,多以技术分析为主;第三类是信息套利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他们以提前获知的信息来判断驱动股价的方向,作为交易的依据。

      第一类交易者是最容易被市场和自身弱点影响的群体,往往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马上会怀疑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第二类交易者的分析系统已经经过了时间的验证,不过他们很难看到长远的未来,难以把握市场结构性的动向;第三类交易者称得上信息强势群体,不过这类人群在个人投资者中间的占比十分有限。

      当然,这并不是说,交易者在市场中毫无立足之地。但大部分交易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对短期波动极其敏感的心理,以及九次正确的成果毁于一次判断失误的较高概率。

      或许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有一天会突然发现———如果我只拿住一只或几只大家都看好的白马股,盈利是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收益率似乎还轻而易举地超过不断交易。

      毋庸置疑,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发现。和很多个人投资者中的交易者不同的是,以基金为代表的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主要以研究持股为他们的投资方式。他们会重点考察看好的上市公司,选择最有潜力的上市公司构建组合,并时不时更新一些上市公司新项目的最新进展,同时更新他们对公司的盈利预测,进而优化投资组合。

      如果说,你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或是这篇文章提醒了你,你可以选择改变投资方式,也可以考虑投资基金,寻求机构投资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