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者教育中,买责自负被反复强调。那么,如何较为全面地理解股票投资中的买责自负呢?
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尽量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误解。股票投资能吸引居民的重要原因,是它可以使资本保值增值。股市中,往往流传一些某人如何赚钱、某人如何发财的故事,但这只是表象。儒家文化提倡隐恶扬善,因此,赚钱的故事要比赔钱的故事更容易流传。一般说来,投资能够成功,是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与买股票必然赚钱没有任何联系。比如说,你的邻居在上证指数3000点附近买入股票,尚有较大盈利。但这不等于你在上证指数4000点附近买入股票,也一定赚钱。退一步说,甲、乙两人在同一时间买入不同股票,也可能结果迥异。2006年,上证指数和国企指数分别报收2675.47点和10340.36点,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分别报收6.20人民币元和4.83港元。2007年5月30日,上证指数和国企指数分别报收4053.09点和10403.44点,工商银行分别报收5.32人民币元和4.06港元。工商银行并不适合炒作,于是被戏称为牛市中的熊股。因此,股票投资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这些知识的积累,只能循序渐进。它没有捷径可走。股票投资并不必然使资本保值增值。
股票投资也存在政策风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约着股市各种行为。
常见的股票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估值失误。股票是投资品的一种,投资品价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估值。但估值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因而是见仁见智的事。某资产经不同的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就可以得出不同的价格;两位古玩专家,也可以对同一古玩给出差异较大的价格。同样一家上市公司,在基本面无大的变化情形下,当前市场对其股票的估值,必然是2年前的若干倍。你到菜场买猪肉,目的是消费,这就不需要你根据未来预期,进行估值。而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买入股票的目的,就是为了卖出。这与一些人买入邮票、古玩的目的相仿。居民买消费品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商品的质量问题。而投资者买股票承担的风险,除了因虚假陈述导致股票存在“质量”问题外,更多的是估值风险。而预期未来,恰恰是非常困难的事。针对商品质量问题和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消费者和投资者均可以提出索赔,但估值失误引起的损失,无法索赔。甚至,连保险公司都没有这样的保险产品。这恐怕是投资品市场强调买责自负的根本原因。因此,投资股票与买卖消费品完全不一样。专业人士也经常出现股票投资失败,更何况不具有专业知识、对市场认识较为肤浅的普通投资者。
股票投资风险,还来自于股票价格的波动风险。客观地讲,股票市场毕竟是一个制度有待完善的市场,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就影响到股价的涨跌。因此,股票买卖,也要看投资者对市场的认知程度。一个不去菜场的人,买菜价格往往会比家庭主妇高。新投资者高价买入股票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要从买责自负角度,谨小慎微地处理自己的投资行为。当前,全民炒股正在盛行。研究报告往往说买入某股可以赚钱,股评则会描绘某股将大幅上扬。当你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信息时,你会相信有这样的幸事眷顾吗?我看,股评的正确度是有限的。股评如果完全准确,那么,从收益的角度看,股评人士就应该放弃股评,而专门从事投资;如果股评人士认为投资不如从事股评业务来得赚钱,那么,他的股评就不能指导投资。但股评报告只要不捏造事实,是允许有结论错误的。它同样不会对你的投资行为负责。这就像房评人士的言论、古玩专家的看法,不对购房者和投资者行为负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