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证券·金融
  • 4:时事·国内
  • 5:时事·海外
  • 6:观点·评论
  • 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专 版
  • A7:专 版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故事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6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阿特金森:把社会价值引入对分配的度量
    朱伯康 留在人间的两个形象
    四大因素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多声道
    在加拿大做房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朱伯康 留在人间的两个形象
    2007年06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 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朱伯康教授去世已近两年了。最近偶尔听说他晚年编著的《中国经济通史》得了奖,不由得怀念起这位老人。

      2005年7月,朱伯康终于没能迎来复旦百年校庆,悄悄地走了,享年98岁。他是定鼎革之后复旦大学经济系第一任系主任,也是见证十九路军浴血抗战的最后一位高级将官。但离世时,似乎什么都没有惊动。

      在我们印象当中,似乎有两个朱伯康。一个是编纂《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的朱伯康,是奋勇杀敌、指挥若定的民族英雄;一个是写作《经济学纲要》的朱伯康,是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大家。一武一文,相距甚远。可是这些书都有共同点,文字质朴,材料详实而且绝少修饰。从两本截然不同的书的背后,我们都能读出作者的一片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

      根据朱伯康自己的回忆,他中学毕业后考上南京军事工作研究养成所,学习军事理论。毕业后分配到蔡廷锴将军的第10师,隶属于陈铭枢的第11军,指导员则是后来十九路军的高级参谋华振中。可是朱伯康参军没多久就做了逃兵。因为他不愿意跟张发奎打仗送命。他回上海考上了劳动大学。正是在劳动大学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陶希圣教授。

      陶希圣是北大早期毕业生,后来成为治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的大家。当时也还年轻,为生活所迫,常在很多大学里兼课赚钱。30年代以后,陶希圣应邀去北大教书,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去就是很多年,特别是陶希圣后来创办了《食货》杂志,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平台,从中先后涌现出全汉升,何兹全,杨联升,周一良等一大批青年才俊,日后都卓然成家。而朱伯康正是陶希圣最早发现的杰出学生之一。陶希圣北上时就带着刚毕业的朱伯康。

      可是,仅仅20出头的朱伯康哪里耐得住寂寞。他在《信报》上写一首诗讽刺蒋介石,“莫道长城百二关,锦州更有万重山,不知谁放倭奴入,昨夜将军大败还。”就是因为这首诗,朱伯康又把自己逼入困境,受到特务干扰而无法在北京呆下去。终于他下定决心,放弃学业,重新投奔十九路军。他一到军队随即被任命为少校参谋。这时淞沪抗战开始了,朱伯康迎来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淞沪血战期间,朱伯康与华振中一起收集编写关于抗战的《史料》。写作地点从上海南翔十九路军总部到八仙桥青年会,再辗转苏州顾家花园及至厦门漳州,非常艰苦。两人耗费半年多心血,终于撰成十章40余万言700多页的《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于1932年9月出版,陈铭枢、蔡廷楷、蒋光鼐等都纷纷为此作序。

      可是淞沪抗战终究失败了。随后十九路军发动过一次著名的“闽变”,旋即失败,番号也被撤销。蔡廷楷当即就决定送手下一批高级将官出国留学,并资助费用,保留火种。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王亚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国的。朱伯康手头不宽裕,但在陈铭枢、蔡廷楷、蒋光鼐等人大力资助下,终于凑起旅费,1934年远赴德国留学。他选择了经济学和财政学,因为这些学问是当时动乱的中国所最亟需的。不过短短数年,他就顺利取得了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37年夏,抗战全面爆发,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归国,时年仅30岁。

      从此以后,朱伯康走上另一条道路。他陆续在许多高校讲授经济学课程,其中包括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与复旦大学。他把多年来的主要讲稿整理成一册《经济学纲要》,1946年12月,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此书与市面上流行的刘秉麟、赵兰坪等的经济学教科书颇有些不同。朱伯康本来就推崇陶希圣的治学路径,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经济制度嵌入社会后的互动关系。留德以后,朱伯康更是努力借鉴德国经济学家李士特(今译李斯特)的分析框架来理解整个经济。这样,朱伯康的这本教科书就在传统新古典边际分析之外,多了一重历史厚度。朱伯康坚持,经济学必须是政治经济学,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绝不能被逻辑所取代。

      一直到1949年,朱伯康的这本书一直是市面上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上世纪80年代影印《民国丛书》的时候,这本书当仁不让地入选,可以从中看出后人的评价。

      出版《经济学纲要》以后,朱伯康的研究兴趣更决然地转向了经济史,并且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论文。朱先生出任复旦大学经济系第一任系主任后,教学行政事务极为繁重,但是研究工作从来没有停止。他一直在准备一本经济史著作。直到1995年,在施正康教授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那本《中国经济通史》。前后算起来,此书的准备工作长达半个世纪,真正是厚积薄发了。而且,朱伯康在这本书里的叙述平易近人,并不喜欢引经据典,又不作惊人语,只是娓娓道来。全书看似平淡却字字沉稳,证据充分,这正是治史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