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观点·评论
  • 6:环球财讯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警惕“蓝筹股也疯狂”现象
    王石会不会 让其他开发商尴尬
    九江大桥事故不宜匆忙定论
    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度”有玄机
    谨慎确定我国外汇投资方向选择
    证券投资意愿超过储蓄是大势所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蓝筹股也疯狂”现象
    2007年06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郭凤霞

      

      “蓝筹股也疯狂”,是最近出现在证券市场上一个奇特的“新现象”。从近日上市公司发布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超过20%的异常波动公告来看,一批高送配、定向增发和受益于人民币升值题材的个股几乎都“榜上有名”,其中更不乏一些人们熟悉的蓝筹股的身影。这些个股在大调整行情后突然“大放异彩”,其陡直的K线和强劲的冲势,让一些老股民也目瞪口呆。

      这种现象的发生,据说是对“暴炒垃圾股”的纠正。前段时间,大面积普涨行情使大量绩差公司跑赢大盘,特别是一些ST公司也跟着“鸡犬升天”。倘若说,以前有一个口号是“越穷越革命”,现在则变成了“越亏价越高”。这种背离股票价值、任意炒作的垃圾股,结果让一些中小投资者接下了“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害人非浅。

      从市场炒作返还到价值回归,是一个不用讨论的硬道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自5月30日大跌开始至6月19日,上证指数从3400点回到4200点上方,深成指再创14000点新高,这期间两市上涨的A股个股约395只,仅占27%,近1000只股票的股价并没有回复到大跌之前,其中跌幅超过20%的个股约有350只。这就是说,推动股指大幅回升的主要力量,就是来自那27%个股的上涨和回补,而大部分个股仍在3000点左右原地维持。在最近一段时期“创新高”的个股中,毋庸讳言,以绩优股、蓝筹股为多。有些市场人士由此评议:低价股、垃圾股、三线四线股不提倡炒作,炒“蓝筹股”总归“符合正确导向”吧!

      但是,要警惕“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归根到底,业绩和估值才是股票上涨的两大推动因素,而实际估值在一个牛市周期中对股价的推动更加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估值高了,就是蓝筹股也不合理。如果估值低了,“绩差股”也可能具备投资价值。所以,离开“估值合理”这杆标尺,一味推高蓝筹股的股价,同样也会积聚大量的风险。从目前盘面上来看,一批蓝筹股的股价已经非常高了,不少行业龙头都已站到四五十元以上,甚至还有百元以上的蓝筹股。当然,这样的市场价格代表了这些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只要这些上市公司的估值是基本合理的,业绩增长是有支撑的,再高的价格都可以接受。

      问题在于,我们同样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有人撑着“蓝筹股”这面大旗,而实际上大行投机炒作之风。当部分蓝筹股的股价高企到让普通投资者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一部分炒家手中的“玩票”时,风险也同样会相伴而来。暴涨暴跌引起的严重后果,在这些蓝筹股身上同样也会重演。

      另外,从市场现象来看,大量市场炒作与上市公司的“做多”题材有关。自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以来,随着市场行情的不断升温,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做多”的意愿变得强烈起来,“做多”的行为也非常普遍,翻检一下这两年上市公司的公告,整体上市、增资扩股、清欠资金、并购重组、业绩预增、高送转股本,一幕又一幕精彩绝伦的“大戏”轮番上演,令人目不暇接,客观上给证券市场提供了大量推升股价的“题材”,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好事,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本来就应该由无数个巨浪和无数朵浪花,前浪推后浪形成的。这种“做多”行为,从正面来看,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注入优质资产、活跃股市行情、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从反面来看,不可否认的是,确实也有部分迎合市场炒作的现象,甚至背后隐含着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

      最近深圳证交所综合研究所推出一份报告,对上市公司或大股东“做多”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从手段上看,有的是合规并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有的则是不当、甚至违规并包含虚假成分的;从效应上看,有的是长期发挥作用的,有的仅仅具有短期“题材”炒作的意义。上市公司或大股东“做多”可能隐含增加股份、做高股价、未来高价套现的动机,可能导致市场或个股暴涨暴跌的风险。报告还指出,有的个股暴涨,主要是“做多”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一旦这种“做多”上市公司的行为不能持续、效益不能凸现,并且出现“大非”现实的上市流通压力时,市场可能出现暴跌的风险。

      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对那些非理性暴涨的股票一定要保持一份清醒,千万不要盲目追涨杀跌,要能够辨别是非、理性对待和正确看待各种各样“做多”上市公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