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关注经济学家 为缓解流动性提供的思路
    交强险还能从 7月1日起“挂钩”吗
    “环境优先”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确认
    经历大调整后的中国股市将更健康
    信息透明能有效减少损失
    QDII:下水之时先要准备好呛几口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注经济学家 为缓解流动性提供的思路
    2007年06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仅仅在三年前我们还为流动性不足而烦恼,今天流动性过剩的不期而至却让人们费尽周折。最近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不断告诉人们,流动性膨胀不一定都是坏事情,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保持必要的流动性。

      依笔者之见,这样的告诫很有必要,流动性如今让不太熟悉或不完全了解金融运行规律的人们感到压抑,媒体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责难它的文章。人们关心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都直接与流动性有关系,经济如果越来越热,流动性似乎也脱不了干系。毕竟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象的解释,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不必惧怕流动性,则透着理性的观察和分析。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阐述他对于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看法时,借用了“膨胀”一词给中国的流动性下定义,虽然对于过剩和膨胀的理解仁智互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两个月里,经济学界不少专家在不同的场合分析流动性过剩,看法却非常一致:一是外贸顺差使我国外汇不断增加,增加的外汇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配比相应的人民币,使得货币供应量刚性增长;另外一个方面宏观调控的模式和方法并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的变化,所以我们只是按照一般遏制过热的方式,利用货币手段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然收效甚微。因为我们面临的流动性不仅仅是货币过多,同时还有不少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的综合因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在货币政策上下功夫,当然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最近,人们认识到资本市场持续发展,也是吸纳流动性的一种方式,但是,也有人认为如果过度提升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短腿,经济同样会陷入更深的流动性陷阱,最近央行调查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下降,其中他们承受过大的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此复杂的问题有没有治根的办法?笔者认为,国内一些主要经济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们提供的思路对于弱化流动性还是大有裨益的,而且提出相似建议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增多,他们都认为现在必须改革国民分配收入的结构,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如果用通俗的话来描述,则是从侧重藏富于国和藏富于企业切实转向“藏富于民”。

      为此,李扬提出弱化流动性膨胀弊端的基本战略:一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二是改革现有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他认为从本质上说,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要将原先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的格局改变为由货币当局、其他政府机构和广大企业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樊纲则更是干脆地提出我国要实行“分红、收租、减税”的财税改革,分红是指国企要分红、收租是指要征收资源税,减税就是要降低个人所得税,或者是提高社保投入,以此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国内学者中持有相似看法的还有很多,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重要经济研究机构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视点和角度提出了解决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要解决收入分配格局问题。如果说在年初的时候,我们曾经也关注过“藏富于民”的问题,出发点是因为要刺激和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持续的增长势头,那么在近期经济学界如此集中地建言缓解流动性问题,此时再提“藏富于民”,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对于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意义就更为深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