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信息披露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特别报道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时事·天下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版
  • B7:专栏
  • B8:产业调查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金融·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金融·机构
    保险中介上演“围城”大戏
    吴焰:人保复名 意味着历史的传承
    中消协法律部主任陈剑:费率浮动可先试点
    重庆国投 将推社会公益信托产品
    平安代理人培训中心 年内全国布点
    专家:交强险应更多考虑交通事故因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中介上演“围城”大戏
    2007年06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国内保险中介行业目前尚无足够的成熟模式可以借鉴 资料图
      3年退市229家、90天入市84家

      ⊙本报记者 黄蕾

      

      继保险中介上市潮话题掀起后,日前来自监管部门的两组数据,使平静的国内保险中介市场涟漪再起。

      “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国共有179家代理机构、26家经纪机构、24家公估机构停止经营保险中介业务,退出保险市场。”6月22日,来自保监会网站的一个公告,集中曝光了三年以来退市的保险中介的规模。数据甚至详实到这些中介“姓孰名谁”、成立以及退出的具体时间。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保监会出炉不久的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今年一季度保监会共批设84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新增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及保险公估三类机构,分别为74家、4家及6家。”

      本是两组常规的信息披露数据,却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目前国内保险中介市场正上演着一出“里面的想冲出去,外面的想挤进来”的围城大戏。

      

      退市:自行解散居多

      信息越公开,暴露的问题就越多。根据保监会的公告,不难算出,自2004年5月以来,全国共有22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退出市场,其中,保险代理机构占到78%,保险经纪及保险公估机构退市的数量几乎相当。

      在国内保险监管日趋严格的当下,“退市”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机构违规经营惹了祸?”。毕竟,来自监管部门对经营不规范的保险中介机构的警告声,时有传来。

      不过,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两百多家保险中介机构退市,多为自行解散,被强行吊销牌照的仅占很少部分。

      “退市实属无奈之举。”于去年退出市场的一家保险代理机构出资人昨日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自公司成立一年多来,一直在圈子外面打转,难得拉来的业务还不够支付其高管一年的年薪,更别提盈利了。“无米可炊之下,巧妇从何说起”,上述人士的感慨代表了多数保险中介投资方的心声。

      另一家连年亏损的保险经纪公司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退市机构如此之多,关键的原因在于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保险中介尤其是保险经纪公司,要想在保险市场上生存,阻力不仅来自同行的竞争,还有来自作为利益分流对象的保险公司。不少保险公司仍固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将保险中介业务及收费标准的绝对话语权牢牢掌控。”

      事实上,保险中介与其埋怨市场不公,不如多反省自己缺乏企业创新力。经过记者采访了解,长期以来不少保险中介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揽客,不注重培育技术人才———“人脉不广、资源不足、经验不够、人才不专”成了这些机构的通病。更有甚者,为了提高业绩,不惜违法经营。如此经营方式下的保险中介,市场竞争力从何谈起?

      入市:炒牌照动机不少

      尽管走出“围城”的保险中介不在少数,却并未令各路资本就此止步,新投资者仍以成群结队之势试图尽早冲进“围城”。

      今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共84家保险中介新军在今年头三个月内涌入市场。保监会中介部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着对丰富市场竞争主体的态度,监管部门对于递交上来的保险中介机构成立的申请,如符合条件,基本都放行。”

      人们也许还没注意到,近一年多来,在北京西城区金融大街15号保监会大门外,排队候场的保险中介筹备人马远远多过了申请保险公司牌照的队伍。入市如此积极,源于监管层对于保险中介准入门槛的降低。

      保险经纪业一位资深人士刘先生昨向记者透露,“自2004年12月23日保监会降低保险中介注册资本金后,有不少同行找我一起合伙开保险中介公司。尤其是今年放行一人保险代理公司后,10万元的准入门槛确实让人动心不已。”

      不过,刘先生最终仍谢绝了对方的联盟“好意”。“不少人想进这个市场是为了炒牌照,先造一个壳,再等机会溢价出手。尤其是在目前各路风投看中保险中介、国际保险中介看好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下。”这类中介机构即使将来被允放行,展业伊始就会无心作业,只等买家上门。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此已“心中有数”。记者从保监会了解到,旨在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的三个管理规定修订稿(《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出炉在即,这三个规定将为国内保险中介机构的后续发展确立“家规”,除杜绝违规现象外,保险中介不出单即出局的紧箍咒一样存在。

      ■记者观察

      保险中介

      洗牌在所难免

      ⊙本报记者 黄蕾 

      

      保险中介上演的这出围城之戏,该如何落幕?洗牌,是多数“看戏者”给出的答案。

      在商业化浪潮下,保险中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怪圈”。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少数保险中介占据市场半壁江山,而一部分保险中介仍嗷嗷待哺、濒临关门窘境。

      整个保险中介市场已处于阵痛期,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势必再次显现。我们看到的市场表现是:除监管方吊销或处罚相应的保险中介机构外,一些公司也在主动进行调整,目前不少保险中介机构已经在开始收缩分支机构的数量,缩减经营成本。

      事实上,保险中介未来无外乎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资本金充足、技术经验丰富、专业人才充足的保险中介,选择从各个业务领域出发,四面出击,江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二是以某个业务或领域作为切入点,精耕细作、做深做透,如目前在车险经纪领域做得如火如荼的车盟等。而保险中介机构最忌讳的就是,在蹒跚学步期间就选择“天女散花”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