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非”解禁第二波大幕拉开的同时,上市公司“大非”减持首次出现大宗交易———路桥建设控股股东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以大宗交易方式出售了占总股本2.67%的股份,这一减持方式得到了业界的首肯。
根据监管部门对股权分置改革“锁一爬二”的有关规定,非流通股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至少在1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者转让;在上述期限届满后,“大非”在12个月内出售数量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在24个月内不超过10%。今年是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两周年,因此将有一批“大非”解禁比例迈入第二阶段。
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年约有169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其限售股禁售期满24个月。而在即将来临的7月,沪深两市90家上市公司大、小非股改解禁股数为41.44亿股。由此,“大小非”解禁是否会对股价、对大盘造成冲击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对此,业内权威人士表示,事实上,“大小非”减持不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股价的趋势性变化仍由公司基本面决定,而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自身的质量与投资价值不断提高,“大小非”的减持将是非常有限。尤其对“大非”而言,在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格局下,是不会轻易地放弃其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
至于对大盘的影响,该权威人士认为,如果“大小非”的减持全部通过在二级市场进行,那么,大规模的配售容易对公司股价产生持续性的打压,加大市场的波动性,并可能造成市场的恐慌情绪。
“因此,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票的方式对A股市场‘大小非’解禁是有借鉴意义并值得提倡的。”他说,在成熟资本市场,大股东不管是在二级市场配售股票还是在IPO中减持老股,都是非常普遍的市场行为。对于在二级市场配售老股来说,较大规模的配售多数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进行,通常的做法是委托投资银行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
“相比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大宗交易的方式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较小,不会对股价造成持续的打压。原因在于大宗交易有效地稳定了交易价格,它可以将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冲击减至最小,特别是对于集中解禁时期如果出现大股东股份的集中抛售,采用大宗交易进行直接委托交易是最简便的方式。”
该权威人士还指出,大宗交易方式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以较低成本快速建仓或增持的机会,这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公司股价的后市表现。因为股价定位的决定因素在于上市公司本身的基本面状况,所以从长远来看,对于那些基本面情况良好,特别是未来具有高速成长空间的上市公司,“大非”流通带来的还是介入的机遇。
对于这一观点,一批市场人士也表示赞同。他们普遍认为,如果在A股市场中引入大宗交易减持方式,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非”解禁对市场造成的压力,还可将“大小非”解禁的股票集中地分配给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这将有利于公司股价的稳定及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对这种减持方式进行政策上的引导,进而明确其在股票交易尤其在限售股减持上的地位,这将有利于A股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