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娜
香港回归即将满10周年,而这10年中香港与内地在证券行业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香港已经成为内地企业海外上市融资的首选地,内地企业也在融资额、交易额以及市值方面改变着香港市场的结构。内地企业在香港市场的主导地位逐渐凸现的同时,两地市场的联动与融合也在不断增强。
证券市场十年走过三个时期
昨日,香港证监会公布了香港回归十年来证券市场走过的历程。
香港证监会将过去十年的证券市场分为三个时期,即:1997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处理事件的余波;1999至2003年,革新监管制度及促进市场;2003年至今,市场增长及内地机遇。
1997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香港以至亚洲多个其他地区证券市场的金融不稳定时期揭开序幕。尽管如此,凭着良好的复原能力及恢复投资者信心的决心,香港市场从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并变得更加强大。香港亦借机展开一连串证券监管制度的改革,为香港进一步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作好准备。
第二个时期中,香港交易所公司在2000年上市,而《证券及期货条例》也在2003年生效。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亦借着实施新一代交易及结算系统及经改良的网络而取得重大进展。股票及期货交易所在2000年3月实行股份化及与结算所合并,透过降低营运成本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
第三个时期中,香港与内地的紧密关系加上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正好补足内地市场改革所需。香港因而成为连接国际市场和内地的平台,为两地市场缔造双赢局面。
10只中资股占恒指37%权重
事实上,自香港回归以来,随着内地企业在港上市的数量与规模的扩大,内地企业在港股市场上的地位也逐渐升级,中资股在恒指成份股中的权重越来越大,从而两地市场的联动性也逐渐增强。
据统计,截至目前,恒生成份股中共包含10只中资股,其中6只为国企股,4只为红筹股,这10只中资股共占恒指37.54%的权重。其中,中移动在恒指成份股的权重最大,为15.4%。
国企股于1993年首次登陆香港市场以来,一直因非流通而被恒生指数拒之门外。不过,13年之后,建设银行在去年9月开启了国企股晋升恒指的先河,不仅改变了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与国企指数背道而驰的现象,增强该指数的代表性与权威性,为恒生指数攀升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也是国际市场认同内地企业及经济的一种体现。国企股晋升恒生指数的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香港股市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即中资股逐渐成为港股市场的主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内地股改的成就。
继建行被纳入恒指以来,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也陆续加入了恒指,截至目前,恒指成份股中的国企股公司数量已增至6家,6只国企股的总权重比例为14.87%。
两地合作更加紧密
内地与香港机构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内容也更全面丰富。1997年以来,内地证交所与港交所签订的多项合作协议,而港交所也一直把自身定位于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地及内地投资者投资中心等角色。在监管方面,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的监管协作工作会议就举行过20多次,执法协作包括案件调查有约100次之多。
星展银行高级投资策略顾问陈宝明表示,回归十年来,香港一直扮演内地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相信未来角色亦不会有太大改变。虽然目前内地股市的新股活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集资额度,不过,内地市场庞大,有不少中小型企业需要集资渠道,而内地的资金未必能满足到如此大的需求,加上内地企业对外币仍有需求,在香港上市可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因此,内地与香港两个市场未来的互补性也将逐渐增强。
37.54%
据统计,截至目前,恒生成份股中共包含10只中资股,其中6只为国企股,4只为红筹股,这10只中资股共占恒指37.54%的权重。其中,中移动在恒指成份股的权重最大,为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