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者议市,人们议论颇多。尽管谢国忠先生现在深居简出,但仍不时有人“牵挂”他。最近,就有一位叫倪金节的人,写了一篇题为《可惜了,谢国忠》的文章,对谢进行了多方位的评议。
那篇文章的开头就“奇峰突起”:当下,由于股市和楼市的持续火爆,以大胆预测“两市泡沫”将破灭的谢国忠,日子并不好过。曾经的“美名”,因为在楼市、股市预测的“失足”,而一去不能复返。谢国忠曾准确预言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来临而一战成名,2000年前后,其影响力和美誉度达到一定高度,“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的大名,一时间响彻全球。但是,2004年以后的楼市泡沫论、商品泡沫论和股市泡沫论,一度使其陷入了“每预测,必落空”的尴尬境地。不仅如此,倪先生还引用了业内人士常说的一句话,“预测对是蒙的,预测错是必然的”,来调侃经济预测(他的理由是经济是用来分析的而不是用来预测的)。当然,他更调侃了谢国忠。
谢国忠对房市与股市的预测,有人对其颇为感冒,甚至因为“上当”而耿耿于怀。依我之见,似乎有点过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们老祖宗都知道的。问题不在于“预测”,也不在于“预测的准确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花眼”的事,不足为怪。关键是“预测动机”。倘若是为了“眼球效应”,不时地制造出“热点”,甚至不惜危言耸听,以博得“轰动”,像时下的一些“绯闻演员”那样,这就很误人子弟了。当然,有时更“祸国殃民”。
不幸的是,当下以制造“眼球效应”为己任的“明星学者”,绝非寥若晨星。学界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极堪忧虑的非学术现象,如低水平重复、泡沫学术、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致使不少同类著作、文章大量面世,在原有的低层次上重复、徘徊;不仅学术上鲜有建树,而且相互传抄,彼此因袭,只在拼凑、组合上下功夫,而没有精心于在学术观点上和体系框架上取得真正的突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据说就是某些学者的急功近利和穷于应付的“商业追求”所致。曾经听到这样一段“民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政客玩的活;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学者玩的活。其尖刻之处,可能不乏片面之论。但这个“明星学者”群体的“盛名”远扬,并没有给大众带来了多少智慧的观点和致富的秘籍,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频繁的曝光率,促成了几何等级“爆炸”的知名度,而随着经济实践与他们的分析结论屡屡相悖,这些“明星学者”又招致大众的阵阵嗤笑。不做“明星学者”,在我看来,首先动机要纯洁,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作出的研究和其所在机构的业务部门是独立的,由此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是长久的。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高鸿业教授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高鸿业教授作为早年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家,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能够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西方经济学,取得了国内少见的重要成绩。不少学界的专家学者,特别对他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低调务实的学风,称道不已。以我观之,这可能也是对“明星学者”的一种鄙视吧。
“板凳要坐十年冷 ”,这可能苛求了一些。但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却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具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