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信息披露
  • 9:专 版
  • 10:观点·评论
  • 11: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4: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5:专版
  • 16:广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故事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7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观点·评论
    关键是不做“明星学者”
    从“跳楼”维权看预售房制度的弊端
    三峡工程犯低级错误的隐忧
    市场对特别国债反应过度是一个集体误读
    “最具投资吸引力” 的称号应冷静面对
    以香港为窗口推进内地金融业国际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键是不做“明星学者”
    2007年07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对学者议市,人们议论颇多。尽管谢国忠先生现在深居简出,但仍不时有人“牵挂”他。最近,就有一位叫倪金节的人,写了一篇题为《可惜了,谢国忠》的文章,对谢进行了多方位的评议。

      那篇文章的开头就“奇峰突起”:当下,由于股市和楼市的持续火爆,以大胆预测“两市泡沫”将破灭的谢国忠,日子并不好过。曾经的“美名”,因为在楼市、股市预测的“失足”,而一去不能复返。谢国忠曾准确预言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来临而一战成名,2000年前后,其影响力和美誉度达到一定高度,“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的大名,一时间响彻全球。但是,2004年以后的楼市泡沫论、商品泡沫论和股市泡沫论,一度使其陷入了“每预测,必落空”的尴尬境地。不仅如此,倪先生还引用了业内人士常说的一句话,“预测对是蒙的,预测错是必然的”,来调侃经济预测(他的理由是经济是用来分析的而不是用来预测的)。当然,他更调侃了谢国忠。

      谢国忠对房市与股市的预测,有人对其颇为感冒,甚至因为“上当”而耿耿于怀。依我之见,似乎有点过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们老祖宗都知道的。问题不在于“预测”,也不在于“预测的准确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花眼”的事,不足为怪。关键是“预测动机”。倘若是为了“眼球效应”,不时地制造出“热点”,甚至不惜危言耸听,以博得“轰动”,像时下的一些“绯闻演员”那样,这就很误人子弟了。当然,有时更“祸国殃民”。

      不幸的是,当下以制造“眼球效应”为己任的“明星学者”,绝非寥若晨星。学界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极堪忧虑的非学术现象,如低水平重复、泡沫学术、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致使不少同类著作、文章大量面世,在原有的低层次上重复、徘徊;不仅学术上鲜有建树,而且相互传抄,彼此因袭,只在拼凑、组合上下功夫,而没有精心于在学术观点上和体系框架上取得真正的突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据说就是某些学者的急功近利和穷于应付的“商业追求”所致。曾经听到这样一段“民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政客玩的活;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学者玩的活。其尖刻之处,可能不乏片面之论。但这个“明星学者”群体的“盛名”远扬,并没有给大众带来了多少智慧的观点和致富的秘籍,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频繁的曝光率,促成了几何等级“爆炸”的知名度,而随着经济实践与他们的分析结论屡屡相悖,这些“明星学者”又招致大众的阵阵嗤笑。不做“明星学者”,在我看来,首先动机要纯洁,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作出的研究和其所在机构的业务部门是独立的,由此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是长久的。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高鸿业教授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高鸿业教授作为早年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家,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能够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西方经济学,取得了国内少见的重要成绩。不少学界的专家学者,特别对他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低调务实的学风,称道不已。以我观之,这可能也是对“明星学者”的一种鄙视吧。

      “板凳要坐十年冷 ”,这可能苛求了一些。但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却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具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