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特别报道
  • 5: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9: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2: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专 版
  • A6:专 版
  • A7:专 版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7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书评
    正确的自私
    《市场波动》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强权悖论:以和平名义发动战争
    历史细节抖落人性密码
    《无国界的世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正确的自私
    2007年07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自私的德性》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安·兰德 等著

      焦晓菊译

      华夏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秋 风

      

      人应当关心、且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最高的美德。

      这样的道德箴言,听起来的确惊世骇俗。这样的教诲出自一位女人之口,尤其令人震惊。她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俄国革命时期逃亡到美国,并且很快就成为自由市场及其伦理基础最为坚定的辩护者,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她就是安·兰德(Ayn Land)。

      听起来,这似乎是中国民间社会久已流传的格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假如是这样的话,兰德就根本算不上是哲学家了。实际上,当兰德谈到自私的时候,对自私的主体———个人,提出了十分严苛的要求。

      兰德会追问:你所以为的利益,真的是你自己的正确的利益吗?她说:“正如人不能通过任何随意的方式生存下去,而必须发现和实践其生存所需的原则,同样,人的私利也不能取决于盲目的欲望或者随意的奇想,而必须在理性原则指导下找到和实现私利”。

      自私成为美德的前提是理性。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她的这种伦理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古希腊伦理学特征,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乃至亚里士多德,都非常强调理智、理性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会有真即是善的格言。当然,兰德是一个个性十分强烈的人物,她可能从来没有明白地说出自己的伦理学历史渊源。

      但是,兰德这样的自私观让普通人有点沮丧。一个人首先得是一个具备十分清醒、有能力认识到客观真理的理性人,才有资格宣称自己知道怎样自私。要做一个真正自私的人,必须十分理性地意识到自己的正确利益所在,并且始终理性地选择。一个人的理性能力如果达不到兰德所设想的那种程度,他大约就不配谈论自私。一个人一旦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让自己的行为受某种盲目的欲望或奇思怪想支配,那这个人的自私就一点都没有美德可言了。

      应当说,兰德坚持了启蒙运动(即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的传统,对人的理性能力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她坚信,人的理性是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正确利益的,是可以分辨出自己的行为之好坏、对错的。

      但是,这样的信念,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依据常识就可以知道,大多数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即使一个人的理性能力十分出色,也未必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正确利益所在。

      举个例子:面对不合理的管制规则,企业家基于理性计算发现,能够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简单方法,就是贿买管制官员,获得对于该规则的豁免权。但,这能够算兰德所说的合乎美德的自私吗?

      很难。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一个人的革命”并不能改变不合理的规则本身,相反,假如所有企业家都机灵地选择这种策略,那很可能使这项不合理的规则永久化,甚至官员索要的贿金数额会提高。这一结果显然有损于企业家的自私。那么,企业家当初选择贿买官员,是理性的吗?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十分常见,它十分清楚地显示了“理性”在个人选择过程中的局限性。仅靠个体的理性计算,未必能够保证个人做出“正确的自私”决策。因为,个体的理性计算能力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相反,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宗教、道德教化会发挥十分重要的功能。

      还是回到上面说到的故事:假如企业家接受了某种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告诉他,自由地从事某种活动乃是自己的自然权利,贿赂官员的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那么,大多数企业家就会把这种应对策略排除在策略选项集之外。由此,他们不得不选择另外的策略,比如,与这种不合理的规则抗争,通过司法、政治等途径,要求废除这种不合理的规则。

      这种策略看起来难度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似乎也较小,而且,即使成功,也必然会有严重的搭便车问题。不过,假如企业家的信仰给了他以道德勇气,那他就可能选择这种短期看起来不合理的策略。当然,这种策略最终的结果将会十分可取,至少个人免除了日益沉重的贿金负担,更不要说,整个企业界都因此而获得了正的外部性。

      由此可见,企业家的信仰及信仰中所包含的道德约束,其实大大地拉长了企业家进行成本———收益计算的时间尺度,甚至改变了他计算的方程,从而使他的决策从长远来看,对于自己的利益来说,更为正确。因此,很多学者说,在道德、宗教信仰、习俗中,其实包含着超越个体理智能力的智慧,这些智慧使得个人不需要思考,即可选择对个人的长远利益来说最为有利的策略。这正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机制。

      当然,兰德所说的理性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殊途同归:它们都是要解决利己而不损人的伦理难题。只不过,两者的解决进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