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特别报道
  • 5: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9: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2: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专 版
  • A6:专 版
  • A7:专 版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7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集体误读”与“声音交叉”
    电网建设能否 带来“瓶颈”突破
    政府应正视民众对房价的承受极限
    谨防被淘汰污染企业西迁
    受预期影响 居民个人资产重构加速
    善待绩差股是股市治理题中之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善待绩差股是股市治理题中之义
    2007年07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羽佳

      

      最近一个多月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的大幅震荡使投资者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个多月里,股市大盘已经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大盘蓝筹股、绩优股虽然也改变了原先直线上升的态势,但跌幅并不是很可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绩差股经常出现跌停,其股价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跌去了三四成甚至被“腰斩”。大量绩差股所形成的低谷已经使市场出现“结构性熊市”,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市场出现的这个变化,似乎验证了市场上经常提起的一个道理,即投资者买卖股票应该遵循价值投资原则,挑选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它们由于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因此具有很好的抗跌性。相比之下,绩差股由于缺少这方面的优势,一旦下跌就毫无支撑。近期的市场主流舆论都在反复宣传价值投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绩差股的大幅下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目前,上市公司已进入披露半年报的时期。可以相信,随着大量半年报的亮相,一批在今年上半年里有良好业绩的上市公司将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而一些业绩没有起色的上市公司将进一步成为市场的“弃儿”。

      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已经有1500多家,在这支蔚为壮观的队伍中,良莠混杂是可以想见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资本市场有其不同于世界市场的独特的发展过程,大量绩差股的出现有其不可回避的历史背景。1990年代末,当国企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时,资本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国企改革的“主战场”,大量经营业绩低下、发展无望的国有企业通过进入资本市场,不仅得到了巨额募股资金,也取得了摆脱困境的良好时机。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企业,它们中的一部分借助这次机遇脱颖而出,企业脱胎换骨后出现了飞跃。但是,股份制改革并不是国企改革的“万应灵丹”,由于在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目的不够端正,大量先天不足的企业只是将企业的牌子换了个名称,其他内核一仍其旧,它们虽然得到了资金,但经营思路依旧,经营模式依旧,市场依旧,其得到的结果自然是困窘依旧。今天,它们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资格,其股票只能在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里载沉载浮,成了无人过问的绩差股。其中有的因为连续多年亏损,已经不得不退出市场。

      对于这些绩差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是任其自然,让其自生自灭?还是用积极的态度来帮助它们改善经营,让其能够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来改变企业的面貌?显然,前一种做法并不是应该提倡的,后一种做法才是对待绩差股的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一些绩差股的上市公司本着为投资者负责的精神,苦苦寻求脱困之道,摸索出了多种资产重组的有效形式,绩差股也因此而改变了面貌,甚至步入绩优股的行列,也使投资者得到了可观的收获。显然,如果说价值投资是我们在今天的市场中应该提倡的理念,那么,这些绩差股一旦重组成功,其产生的投资价值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无论是市场管理者还是投资者,对目前存在的绩差股不应该一味排斥。如果任其自生自灭,这不仅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使众多的投资者遭受财富的损失。

      最近,管理部门已明确,前几年在境外上市的一些大型国企将回归A股市场,这对做大做强A股市场,无疑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举措。随着这些被境外市场称为“红筹股”的企业陆续“海归”,我国资本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但这有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大力培育绩优股、培育市场蓝筹股的同时,还应本着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的积极态度,善待绩差股,鼓励所属上市公司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争取利用重组的手段来求得企业的新生。我们必须认识到,绩差股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期的遗留问题,今天,当我们的市场进入转轨阶段,它们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弃儿”,也不应该把板子打在绩差股身上,而是应该着力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管制,加强对内幕交易的监控。

      另外,我们还应认识到,防范市场风险并不完全等于消极地回避对绩差股的投资,如果市场管理者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绩差股改变面貌,则可以在根本上降低绩差股的投资风险,这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额手相庆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