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特别报道
  • 5: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9: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2: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专 版
  • A6:专 版
  • A7:专 版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7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集体误读”与“声音交叉”
    电网建设能否 带来“瓶颈”突破
    政府应正视民众对房价的承受极限
    谨防被淘汰污染企业西迁
    受预期影响 居民个人资产重构加速
    善待绩差股是股市治理题中之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集体误读”与“声音交叉”
    2007年07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一种声音“唱主角”,大家跟着“哄”,人云亦云;一股思潮“汹涌澎湃”,人们裹挟其间,亦步亦趋。结果出现了诸多“集体误读”,类似的事情在这波大牛市中时有所见。

      虽然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虽然我们经常把老祖宗的这一教导挂在嘴边,但实在是知易行难,“说说而已”的现象,也时有所见。

      手头就有一些现成的实例———

      比如,市盈率问题。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现有的市盈率失真及市盈率有静态与动态之分的区别,但一谈起“挤泡沫”,市盈率高就成为一些人最拿手的“大棒”。但最近听到另一种声音,发现又被“忽悠”了。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1981年至2006年,东京股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为87.5倍,最高为614.1倍(2003年),最低为21.1倍(1981年)。目前是日本股市从长期大萧条的谷底刚刚开始复苏的阶段,日经226指数18000点左右对应的市盈率大致是38倍(2007年6月26日)。与美国股市的市盈率相比,日本股市的市盈率显然是“泡沫大大的”。但那位朋友认为,因为日本的高储蓄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长期保持盈余、企业间盛行的相互持股制度,促成了日本股市平均市盈率的长期持续偏高。只要决定这种市场环境不彻底改变(很难改变),那么,长期持续的平均较高的市盈率即可看作是其合理市盈率。他的结论是,中国股市与日本股市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国股市的长期平均市盈率水平,不能参考美国股市的标准,而要参照日本股市的标准。不管他的说法对与否,至少说明市盈率高不是中国一家的“特色”。

      还比如,QFII抛售A股的问题。前段时间,一些QFII基金因为客户的大量赎回,纷纷抛售我们的A股股票。我们这儿的一些人也站不住了。好像人家一定是“洞察先机”,我们不跟着人家,好像就是“乡下人”、“巴子”。现在,最新的数据出来了,原来减仓的是指数型基金,是一些人的获利回吐与短线操作;其他主动型的QFII基金的整体规模,在5月中集体上升。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摩根大通基金、日兴黄河II号基金、摩根斯丹利中国A股基金、荷银中国A股基金、申银万国蓝泽A股基金等,净值上升规模普遍在10%~20%,明显超过同期指数的平均涨幅。主动型基金规模的稳定增加和指数基金的明显减少形成了鲜明对比。只谈其一不谈其二,是否有点“盲人摸象”?

      再比如,特别国债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由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成了股市要遭打压的“重磅炸弹”,于是乎,“枪声”未响,一些人就拔脚开溜,股指也是“飞流直下”,弄得有关方面出来澄清,“特别国债”是“中性”之举。但最近有一位叫袁东的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围绕本次“特别国债”的“特别”之争,无非就是为了转变外汇储备管理经营方式,为了更加积极地管理一部分流动性要求不高的外汇储备,进而将这部分外汇储备转到国家外汇投资机构中而已。这是核心与最终目的。那么,由央行将其持有的这部分外汇直接委托给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非得兴师动众地再借道一次巨额“特别国债”呢?原因是由部门利益牵引的部门不协调的产物:因为不同运作方式意味着国家外汇投资机构管理权限在部门间的不同分配。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家之言,让我们不得不对一些官员的种种阐释,或许也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

      过去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反潮流。他要人们在一种潮流涌来的时候,硬着头皮顶住。这其实是一桩难事。但当一种声音“主宰”舆情时,允许另一种声音的出现,应该是不会太难的。“声音交叉”,有助于杜绝“单向思维”,有助于克服“集体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