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信息披露
  • 4:财经要闻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时事·国内
  • 10:信息披露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上南合作 名爵背后的“鹰鸽之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南合作 名爵背后的“鹰鸽之争”
    2007年07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07年上海车展上的名爵7系 资料图
      南京长江大桥往北开5公里左右,南汽名爵的浦口生产基地就到了。这里,是这个已经存在60周年的老牌国有汽车企业的明天。

      沸沸扬扬的上汽南汽并购新闻,将给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带来怎样的影响?记者近日踏上浦口生产基地,实地探访南汽名爵的“生产进行时”。

      ⊙本报特约记者 宦璐

      

      平静中生产

      “MG名爵从生产线贯通到正式生产,实际上只用了4、5个月的时间。这样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名爵公司党委邓书记这样告诉记者,“现在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到本月底产能将达到30辆。发动机的产量也达到几十台。”

      占地面积超过1200亩的名爵生产基地,生产的喧嚣仿佛在初夏突如其来的一阵瓢泼大雨中戛然而止,然而紧锣密鼓的生产从未停息。在总装车间,刚下线的MG TF跑车正在做“蓝色试验”,已做完性能测试的三款红、黄、魔法绿的跑车正陈列在车间的入口醒目处。在焊装车间,代表英国汽车工业最先进技术的机器人正在“努力”工作着,“使用机器人的好处就在于,使产品的误差率降到最低,从根本上避免了缺焊、漏焊和虚焊的可能,保证了名爵的质量。”名爵汽车销售公司副总汤跃进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动力总成车间,NV6的缸盖生产线、N4的凸轴生产线等正在有序运转着;一台台已成型的发动机从半空中缓缓下线……

      连周末,工人都在加班状态。“进入下个月的话,生产的节奏将大大提高,有可能进入三班工作制。”邓书记说。

      这个8月,名爵将在万众瞩目中上市销售。摆在名爵工作人员的问题迫在眉睫,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名爵的销量是否能满足全国40多家经销商的“胃口”呢?汤跃进认为,“我们不追求量,现在最重要的是质。我们现在正在对我们的经销商进行各项培训,从销售、品牌到服务、售后等环节的全方位培训。”

      一切风平浪静。

      

      “主战派”:光名爵就值70-80亿

      将浦口生产基地设计成“透明”状态的名爵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欣,近来却在全国媒体面前玩起了“失踪”,一律不接受采访。“他的办公室从南京市中心的名爵商务大厦搬到浦口的生产基地去了。每周最多回来几次开会。”南汽门口的保安这样告诉记者。“夙兴夜寐”这个词用来形容张欣的工作状态应该比较贴切。“生产现场的采购、生产、质量、管理,他都一把抓,不过来怎么行?”熟悉情况的名爵员工这样介绍。

      作为南汽“主战派”的张欣等人,抓好名爵的生产以及成功上市销售,是他孤注一掷的选择。他的战略则是从狠抓质量开始。

      在6月26日召开的“名爵党员誓师大会”上,张欣发表演说:“我们名爵项目是不能曲折前行的,我们凭什么来取得成功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绝对力量,这个力量目前来看就是质量。”

      这种努力也获得了“回报”。上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视察了南汽名爵浦口基地。发表言论说,“考察了名爵项目,我感到很振奋,相信南汽完全有能力在MG名爵上取得成功。”

      认为南汽有能力独立做好名爵项目的人士不在少数:首先,现在南汽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先期的5亿和后来的30亿贷款缓解了南汽对资金的渴求,这种政策性贷款对企业的帮助特别大。而且,南汽现在占据的是技术性优势。从5月24日南汽研究院动力总成研发中心就开始了名爵发动机台架试验,对MG TF、3系、7系的18N4S1、18N4T1、25V6S1三种型号的发动机进行了200小时的动力部件高速试验,发动机的可靠性达到英国标准。

      另外,来自南汽国际事务部的信息称,南汽在收购MG ROVER资产的合同中,曾经签署过一条“反许可”的条约。即MG ROVER将转让2%的专用技术予上汽使用,上汽反许可MG ROVER也使用这些技术。南汽通过收购则继承了MG ROVER的权利。因此在技术上,南汽“完胜”。

      相信南汽完全有实力的少壮派人士还提供了一组数据。自从2006年以来,南汽的基本面已经逐步好转,实现了扭亏为赢。

      “2006年,南汽的营业收入是120亿元,利税6.1亿,利润总额0.6亿。”对比来看,这些数据才显得有意义:2005年当年南汽还处于亏损3.8亿的状态。

      有了这些谈判的筹码,主导权之争则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两个集团合作,那么完全可以是双方股权的交换,不存在谁收购谁的问题。而且,那么大资产规模的南汽,依维柯、南汽菲亚特、名爵,加上多年来南汽的配套零部件企业,少说也有上百亿。不说别的,光名爵的价格就有70-80亿。”知情人士表示,南汽的资产越来越“值钱”了。

      (下转B7版)

      ■记者观察

      合作模式,善莫大焉

      ⊙文 宦璐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上南合作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变数了。

      首先,这两家都属于国有企业,企业的管理层都只是执行层面,不是所有者,实际上根本没资格谈收购、并购的事。而从政府角度来看,上南的合作无疑对发展区域经济带来重大利好。正是在政府的推手下,中国的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当然,一些“不协调、不确定音符”仍然存在。上汽内部的意见是否已经统一,是否都同意并购南汽;南汽内部主张自己搞的声音能否求同存异?政府层面是否会出手,发挥牵头作用?当年发改委推动上汽南汽成立合资公司“东华公司”,共同收购破产的英国MG资产的意图,因上汽的“单飞”而告流产,现在政府方面是否会不计前嫌,拉动合作?

      但很显然,南汽的资产对于上汽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中国汽车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上汽集团,在销售量上还未能坐到冠军宝座的原因之一,就是上汽的产品线中,至今没有卡车产品。而众所周知的是,卡车项目又比轿车利润更高。这使上汽在与一汽和东风等拥有卡车产品的集团企业相比而言,稍为逊色。这也是让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枚“在喉之鲠”。

      同样引起觊觎之心的,还有低端的小型轿车产品。上汽旗下的小排量车型都集中在像POLO这样的高端小车,惟独欠缺像菲亚特的西耶那、派朗这样的低端小车。虽然去年南京菲亚特的销量只有区区3万多辆,但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合资双方的利益未能统一,营销能力较弱等原因造成。而现在,“醋意深重”菲亚特集团多次表示,中方合资伙伴南汽集团把一切重心都倾向名爵项目,因此他们主动表示希望另觅上汽这样的合作伙伴。对于菲亚特主动献来的橄榄枝,无疑成为上汽在同南汽的谈判中最“釜底抽薪”的一笔。

      从长远来看,收购南汽资产至少要付出上百亿的代价,还是值得的。未来会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付出。浦口名爵基地的变型、增产能力非常强。发动机的产能保守估计是25万台,但在增加生产线设备后,要达到40万台的产量非常容易。轿车产能的增量亦同样如是。

      更为重要的是,联合后的上南汽车,将具有国际化通行证:品牌、技术、资金、人才,以及营销渠道、经营理念等要素都具备了。中国的汽车企业将有望成为日韩车企的最大竞争对手,也许,打败丰田都将指日可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合并确实“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