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首放
缩量源于三大因素
周三盘面上尽管个股表现相对活跃,上涨家数远远大于下跌家数。但是指数震荡整理,上证综指仅仅上涨十来个点,指数在缩量的情况下,波动日趋减小,这就使得个股表现不再具备太多的参考意义。当天沪市成交仅为635亿元,是自2月13日以来的最低成交水平。之所以出现成交软着陆,主要是有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指数自身运行方面。自从5·30回调以来,指数经过了两波明显的回落走势,如今走势刚刚趋于平稳,对于后市趋势,市场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观点,那就是短时期内将震荡整理。积极看多和看空的观点也不是没有,但都只是占到小部分比例,因此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都采取了多看少动的观望态度。
二是资金进场冲动不再强烈。经过了两轮的震荡洗礼,在大幅度的波动中,不少投资者市值损失不小,而市场上涨停家数和积极做多的股票品种大比例减少。统计结果显示,从5·30以来的一个半月时间里,累计涨幅为正数的股票不到百家,市场赚钱效应不再明显,不再存在投资者进场参与的强烈冲动。
三是由于近几天即将公布6月份以及上半年的国家宏观经济相关数据,CPI等数据高位运行当在预期之中,直接对应的是7月份加息、减免利息税的利空消息可能兑现;但是之前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管理办法又是明显扶持股市的利好。如此利空利好消息交织,令市场无所适从,政策面的复杂性,使得指数波动趋于平淡。近几天指数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后市或许将作出方向性选择。
地量对应三大变局
市场一直期待地量见地价。从1999年的走势来看,上海市场曾出现了5次较为明显的、由地量为起点的较大规模上升行情,比如著名5·19行情前夜的1999年5月18日沪市成交额为21.62亿元,还有2000年大行情之前的1999年12月30日、2002年6·24行情之前的6月17日等,这5次的地量基本上都见到调整的低点。但在上证指数的走势中,也有地量不见地价的时候,如2001年的8月30日、9月24日、10月8日的地量;2002年的9月13日、9月25日的地量;以及2003年8月27日、9月27日、10月8日等,这些地量的出现并没有伴随着地价的出现。而且从时间来看,出现在8、9月份的三季度的地量水平,除了去年8月3日以外,都没有见到地量。因此,仅凭一段时间的调整地量不足以说明大盘调整已经结束。
此外,地量分析必须结合市场趋势。一种变局是,如果目前市场是上升行情时,那么可以在地量出现时择机介入;另一种变局是,如果市场处于中期调整时,那么即使出现地量走势,也最好不要轻易介入。毕竟在弱势格局中,即使暂时确认了“地量”,也不排除在今后行情中出现更低的“地量”。
因此,现在的关键是市场处于何种状态。众所周知,60天是一个中短期的时间周期,因此市场才把60日均线作为近期重要的参考均线来判断。近期在击破60日均线之后,那么3900点一带就由支撑变成压力。从这轮牛市以来的运行情况来判断,只有去年7月底指数击破了这条均线,随后就一次性站上去,其间并没有出现太多反复。而本周一、周二两天指数都是明显受到60日均线压制,根据这种情况来判断,如果上证综指短期要上涨不回头,才能确立是上升行情,投资者才可以投机介入;如果指数短期内上攻未果,则60均线构成压力,下一步就可能下探3450点附近半年线,则地量难以见到地价。
我们从调整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小可以发现,市场整理的空间似乎越来越狭窄,市场已经对继续寻找支撑位的行为失去耐心;而且从成交量反馈的信息表明,每次阶段性地量出现时,新一轮的反抽行情就会展开。当前两市正面临7月份的传统交投淡季,因此后市很可能运行第三种变局:待指数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上涨下跌、确认底部之后,在市场迎来中移动、建设银行等“海归”上市之后,那个时候对后市可看新高攻势更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