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金融·证券
  • 8:时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专 版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7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书评
    华尔街“不幸的事实真相”
    《股市大亨》
    《我是沃兹》
    《道德的基本概念》
    “没有借口”造就成功人生
    在习以为常中发现 于熟视无睹中搜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尔街“不幸的事实真相”
    2007年07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华尔街顶级

      证券分析师的忏悔》

      〔美〕丹·莱因戈尔德

      珍妮弗·莱因戈尔德 著

      华林熙 张德让 张静 翟红梅 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 2007年5月出版

      张大伟 制图
      ⊙沙 蒙

      

      30多年前,《机构投资人》(Insitutional Investor)杂志推出“全美研究分析师票选”,每年5月来一次排名,未料这个所谓“I. I.”排名,从此便彷佛一枝魔杖,令无数华尔街分析师折腰,能否入选,是否持续入选,成了莫大的荣耀。倘能名列前三甲,便意味着你在业内一言九鼎,能在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意味着你的推荐意见会被人们争先恐后地吸取,你的一句话便能决定一家投资银行能否赢得好几十亿美元的生意,而你每跳一次槽,或者假装要离开的威胁,都会使得原本就已经高得咋舌年薪再成倍往上翻。

      丹·莱因戈尔德在他14个年头的华尔街资深证券分析师生涯里,大部分年头被权威的《机构投资人》排在电讯业数一数二的位置。他也的确曾雄心万丈,有过一段看起来令外人艳羡的光耀奢华的生活。可是,华尔街分析师的角色,注定了他们处于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旋涡正中,几乎每天都受到来自上市公司高管、各类基金经理、卖方分析师同行、买方分析师、本行总裁、本行银行家等等多方面的压力,期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尤其是时不时的“越墙”行为(俗称的“中国墙”,指企业内部信息控制、隔离制度),使莱因戈尔德越来越想赶紧出逃,而能全身而退,竟成了一种幸运。

      因为在光鲜的背面,是华尔街的病根———内幕消息的泄露和交易,这是一切金融丑闻、公司丑闻、做假账的财务丑闻和欺诈丑闻的源头,一旦卷入,便万劫不复。那个始终占据电讯业分析师头牌坐位、有“华尔街卡利班”(the Caliban of Wall Street)之称的杰克·格鲁伯曼一直是莱因戈尔德强劲的竞争对手,他多年的赶超目标。可正是这位神通广大的牛人,非但常常从“越墙”会议上获得内部信息,而且惯于跟上市公司老总套近乎,拉关系,往往从中获取更隐秘的内幕信息。杰克的分析报告,总想方设法绕过所在银行合规部门的检查,不按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发表看涨看跌意见,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股票评级,诱使机构投资人和投资散户去购买,人为拉升股价。拥有这样的内幕信息,轻轻松松在一夜之间甚至几分钟之内就能赚得难以估计的财富。

      可是一旦西洋镜拆穿,结果也是灾难性的。多么讽刺,“虚拟的钱买真实的东西的典范”世通公司在事发前,还是众多CEO内心想复制的样板,他们煞费苦心想从中去探个明白,究竟世通的漂亮财务记录是怎么取得的。猛然间世通申请破产了,一切都成了残忍的笑话!其实,世通的财务欺诈手段并不怎么高明,不过是将每年的支出分摊到10年甚至更长的财政年度中,就因为内幕游戏,本该一眼看穿的把戏却演变成了一个奇迹。格鲁伯曼最终身败名裂,因为世通和环球公司的财务欺诈被起诉,被罚终生不得再从事证券业。

      想来是既已“金盆洗手”,不再有什么顾忌,所以本书才如此坦诚地抖落那么多内幕。虽说本书所道出的华尔街研究界的基本问题———它不再是服务于投资人,而是服务于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如今大多数人早已经心知肚明,只是不明其中究竟。现在,由当事人以他本人参加的会议以及当时在场的人的回忆为基础,并依据各种公司展示会及电话会议的录音、录像资料,E-mail记录以及当场即时记录,见面会和电话会议的文字记录及声音记录,向记者发布的新闻稿、报纸报道、演讲记录、庭审记录以及其他文件等等将华尔街神秘的内幕揭开:虽然政府调查人员大张旗鼓地展开工作,但是从未深入道德和法律交叉区域的中心。他们完全忽视了华尔街滥用内幕信息的痼疾,它让广大投资者———甚至是久经世故的职业投资人———上当受骗。

      丹·莱因戈尔德叙述的有些场面,其实我们这里也很熟悉的。比如:“如果这个季度盈利状况不好,我们就需要悄悄地、慢慢地透露一些信息出去,这样在盈利季报公布前一到两个星期之内股票的价格就能开始下降,也就不会引起媒体的任何注意。这比在季报那一天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好得多。另一方面,利好消息也应渗漏出去,但要轻描淡写,这样的话,当出乎意料的好消息传出时,股票的价格能有一个相当程度的上扬。那种普遍做法意味着有些人会从中受益,而另外的人,主要是小投资者,从来都不知道公司内部正发生着什么。”

      以往这类大曝华尔街前台后台运作内情的作品,大多出自操盘手、交易员、投资银行家之手,他们往往专注于几种类型的不道德行为,对内幕消息的泄漏的描述往往过于简单化,丹·莱因戈尔德以分析师独到的眼光,对此深入到肌理当中深度剖析,为世人展示了以前从未见过的美国证券市场的“基因图组”。这应该是本书最有价值的贡献。

      比这本《华尔街顶级证券分析师的忏悔》早约三个月,我们还读到过另一位金牌分析师安迪·凯斯勒的《华尔街的肉》,副题更惊人:我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凯斯勒也曾多年位居“I. I.”科技类分析师头牌地位,因为在2001年股市泡沫破裂前毅然告别了20年的职业生涯而躲过一劫。如果将这两本书作为姐妹篇对照起来读,对美国已往十多年间的股市风云想必会有另一重感知吧。

      对经历过银广夏、蓝田股份、康赛集团、活力28、黎明服装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中国投资人来说,丹·莱因戈尔德在书尾就防止内幕信息泄漏和内幕交易所提出的假定性建议与对策,深中肯綮,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比如,将研究部门从投行分离、分析师报酬不能与特定银行交易挂钩、分析师要求“独立”研究5年、分析师必须保证他们的观点是自己的,停止接受非法收入等等。

      遗憾的是,莱因戈尔德一边在言之凿凿,条分缕析, 一边的结论却十分悲观:“投资者必须知道他们正玩着输家的游戏,不管法律章程如何改变,他们的利益都可能受到损害。购买股票的散户不应幻想股市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应该看清他们绝不会同专业人士获得相同的信息。这是个内幕人士的天下,并将一直都是。”

      我们该如何面对莱因戈尔德“不幸的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