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抱怨:“猪肉的价格都翻倍了,股票怎么不涨反跌?”这种看似粗俗的抱怨却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端的经济学命题: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关系。
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都认为通货膨胀和股价上涨是一回事,所以把反通胀的政策误读为平抑股价。由于通货膨胀会使存款利率转变为负利率,于是存款收益和消费价格的逆向关系驱使存款出笼购买消费品,从而推动物价的螺旋上升。但是,当存款出笼还可以选择投资的时候,人们的消费偏好,储蓄偏好和投资偏好就多了一层关系,即投资品与消费品的替代。从这个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宏观效应,会发现在流动性“过剩”之时,通胀的加速会通过“负利率”效应驱动储蓄转变为投资,因此会由于提高了社会的投资偏好而平抑通胀。
我们来做几个测试:1.一个家庭妇女开始炒股了,她的逛街时间是增加还是减少了?2.假设她炒赔了,消费增加还是减少了?3.假设她赚了,消费增加还是减少了?我知道,人们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让经济学家来解答,第一个答案是减少;第二个答案也是减少;第三个答案还是减少。也许有人对第三个答案有异议,我们只需要分析巴菲特的消费行为就可以看出,当投资人的预期回报很高并且很稳定之时,其消费的心理成本就会折算为预期的投资收入,今天放弃一件衣服就可能等于明天的一架飞机,所以投资抑制消费是“巴菲特型”投资人的行为偏好。
在通胀加速的背景之下,负利率驱动的储蓄出笼如果提高了社会的投资偏好,不仅会由于降低消费品的即期购买而缓解通胀,还会由于投资加速远期供给而平抑通胀。这个道理说明:猪肉和股价是不能“一刀切”的。流动性过剩的另一面可能是投资品不足,由于投资品的不足而造成的社会投资偏好下降,不仅会带来宏观经济循环的放慢,还会加剧通货膨胀趋势的恶化。
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在提出时有很大争议,结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凯恩斯的当代信徒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跨国举债的政策,结果使美国把国债直接发到了别国的国库,再用套现的资金采购军火,转化为军火商的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美国的社会投资倾向通过其对全球举债而居高不下。有些专家对此不甚了了,居然提出用特别国债吸收存款来缓解通胀,美其名曰“化解流动性过剩”,进而建议把中国的国民储蓄吸收到外汇投资公司,再投入美国股市,这真是滑稽之至。既然投资美国股市能够化解中国的通胀,为何投资中国股市就是流动性过剩呢?既然能够举债吸储投资国外股票,为何不能举债吸储投资中国股票呢?如果我们在理论上都分不清肉价上涨和股价上涨的不同功能,盲目的宏观调控就会落入自相矛盾的陷阱。
资产泡沫并不是国民经济的天敌,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资产泡沫中生活。但是,通胀是我们的天敌,因为通胀会伤及无辜,剥夺低收入者吃肉的权利。把资产泡沫混同为通货膨胀,不仅难以消灭通胀,而且可能“泼水连孩子一起倒掉”,断送我们大国崛起的梦想。大国不能没有金融。猪肉的价格要下来,股票的价格要上去,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包含着现代经济学的伟大智慧,也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