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产权信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特别报道
    中化集团:凭竞争和创新“浴火重生”
    中化集团进入最好最关键发展阶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化集团进入最好最关键发展阶段
    2007年07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化集团公司总裁 刘德树
      ⊙本报记者 李雁争 邹陈东

      

      核心业务面临快速发展机遇

      记者:近期中化集团的并购重组力度很大,今年4月将同属央企的沈阳化工研究院并入后,7月又将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收编旗下,中化集团关于并购重组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刘德树: 中化对内对外业务的重组,是围绕着“一种能力、两个延伸、三大支柱”这个战略发展逻辑来进行的。

      1998年以来,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与主业关联不大的业务领域,重组内部经营资源成立经营中心,集中发展石油、化肥、化工三大核心业务,以原来的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向产业上下游环节和国内外市场延伸,建立完整产业链,增强主业竞争力,并扶持金融、物流等与核心业务发展密切相关的业务。

      2000-2006年,我们在这三大主业中进行的战略性投资约162亿元,未来几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投资还会增大。

      在对外重组方面,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中化重组沈阳化工研究院和中国种子集团两家中央企业,应该说力度是很大的。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在相关领域营销网络、生产、研发、品牌及资金等方面的集成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化的农业投入品和精细化工业务,增强中化主业的竞争优势。

      记者:相对于垄断行业而言,竞争性行业的利润通常很有限,但是中化却选择一些竞争性行业作为主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德树:1998年之后,中化公司既要面对当时的国有企业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矛盾,又要解决自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寻找新的市场定位这一特殊挑战。所以我们一方面实施管理改善工程,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市场化战略,进行业务转型。

      行业的选择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紧扣国民经济发展脉搏,在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寻找发展机遇,确立发展战略,把公司发展与国家、社会、市场的需要紧密结合,坚决摒弃计划经济时代单纯的进出口经营模式,集中资源发展石油、化肥、化工这些我们过去有一定贸易优势的业务,努力在这些领域中发挥国有大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这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化工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为中化公司在这三大领域内迅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同时,我们围绕这些业务进行上下游延伸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我们的石油和化肥业务在丧失了政策性垄断经营资源后,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更强大了。因为我们走向了市场,业务的内涵和经营模式改变了,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增强了。事实证明,我们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苦练内功才能应付外部危机

      记者:经历了1998年的支付危机,这几年,中化在财务系统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什么改进?

      刘德树: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的确暴露了当时的中化公司在管理和内控机制上的弱点和不足。这几年来,我们以风险管控为核心,建立了各业务环节相互监督制约的内控体系,实现了财务垂直和集中管理,并从体制上保证了企业经营的前台(业务)、中台(风险管理)和后台(财务)的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此外,我们还在公司设立了战略、人力资源、预算及评价、投资、审计稽核、风险和安全生产七大专业委员会,任何一个重大决策,必须先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论证和审核。

      我们在1999年就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实行了一系列的风险管控措施。从一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们内控状况的变化:我们去年的销售收入是1842亿,但逾期应收账款率只有0.03%,在1998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2%。我们已连续两年被国资委评为A级企业,国资委对中化公司内控体系的评价是“总体上处于行业优秀水平”。

      记者:如果再遇到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之类的外部风险,中化是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应对能力?

      刘德树:一个企业出现支付危机,一定是企业缺少现金流,大量资产不能流动、不能兑现,这样,一旦银行催贷,就会出现资金链紧张;其次,危机的出现和企业的质量有关,企业内在的质量好,银行会信任企业的还贷能力。现在我们的销售收入是完整的有价值的经营模式所支撑的经营行为在数量上的一种反映,我们的资产都是优良的很有增值潜力的资产。这9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0.9%,我们的利润增长30.8%。去年我们的利润总额首次突破了40亿大关。最近,2007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也出来了,我们排在第299位,是第17次入围。

      可以肯定地说,今天中化应对类似危机的能力和实力已大大增强了。但是 ,我们要永远记住98年的教训,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要求公司高层和员工队伍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不断寻找差距,自我加压,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标,努力使中化的事业能够基业长青。

      

      整体上市没有时间表

      记者:在国资委鼓励央企整体上市的背景下,中化公司对企业中存续资产有什么打算?

      刘德树: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和资本市场,我们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在A股和香港红筹市场通过IPO方式,分别拥有了2家上市公司:中化国际和中化化肥,目前这两家企业加起来的总市值大约600亿人民币左右,发展势头很好。

      除了化工和化肥业务之外,我们还有金融、房地产、石油等业务,这些业务的资产比已经上市的公司的规模还要大。至于中化整体上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走向资本市场,我们还在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记者:中化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刘德树:我们非常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当前,中化公司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能源、农业投入品和化工产业为核心,加快推进核心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和国内外市场延伸,形成资源控制、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相互支撑的产业价值链和相关产业群,进一步从外贸代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进而向产业服务型企业转变,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公司在核心业务领域的行业地位和对国内外市场及资源的组织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我们今年初确立的目标,未来三年,中化公司销售收入要保持在2000亿元左右并实现稳定增长;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利润成长性,争取三年内盈利在2006年水平上再翻一番。对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今年上半年的经营势头也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