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今年以来,伴随着股市的活跃,沪深两市的成交量也节节攀升,在“5·30”的时候,达到了4163亿元的水平,在这以后则逐步开始减少,到了本周二,两市的成交量只有958亿元,仅为高峰期的23%。这种状况,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因为大家都知道量增价升的道理,现在成交减少了这么多,大盘要上涨就难了。
的确,这一时期股市上成交量的减少是很突出。由于盘面上交易不再像过去那样活跃,也难免给人以资金流入不足、上涨缺乏成交配合的印象。不过,这里人们要分析的是,前一时期这样大的成交量是否正常。今年年初的时候,两市的日成交量大体上在1000亿元左右,3月份以后增加到了2000亿元,5月份的时候则经常保持在3000亿元的水平,其峰值是“5·30”那天突破4000亿元。与此对应,换手率也在不断提高,最高的时候超过了8%。显然,如此之大的成交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水平。沪深股市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交量一直是偏大的,但长期以来换手率也不过在1.5%-2%这样的水平。偶有增加,一般也不超过5%,并且通常是瞬间的。在香港股市中,股票市值数倍于沪深股市的实际流通市值,但它的成交量一般也很少超过1000亿元,平均换手率很少超过0.1%。无疑,今年以来成交量的大幅增加,并非合理,更不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即便是不调高印花税,以每天3000亿元的成交量来算,股市的交易成本也足以将上市公司创造的利润消耗殆尽。所以,这种巨量成交的状况,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维续的。
那么,沪深股市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量成交的状况呢?简单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市场热炒题材股。中线股票价格波动很大,对资金的吸引力不小,因此形成了增量资金轮番介入,在高换手中推高股指的局面。二是新股民大量入市,在经验有限的情况下靠频繁操作来追逐强势品种、保存利润。应该指出的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这两个因素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时下成交量的减少,既是必然的,同时也有结构性的因素。现在,市场上比较活跃的是金融、地产行业的绩优大盘股,这些股票为机构投资者所重点看好,其价格的运行轨迹自然完全不同于前期的题材股。实际上,也因为这一因素,因此在它们价格的温和上涨过程中,换手率的增加是有限的。因此反映在整个盘面上,现在成交量的确比以前要小不少,不过就其分布来说,题材股因为降温,成交萎缩非常明显,而绩优股则还是出现了相应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市场上经常出现的“缩量上涨”局面,而相对于上涨行情中起到的驱动作用的绩优股来说,其成交量还是相应有所放大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所出现的成交减少的状况,实际上是市场回归正常运行状态的结果,是股市理性的结构调整的产物。虽然在表面上看,成交量的确少了很多,但是由于增量资金是在逐步流入绩优股,大盘的上涨模式已经不同于先前,因此这就很难再以前期巨量成交的数据为参照,简单地以量价关系来判断其走势了。进一步说,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沪深股市今后也需要不断降低换手率,减慢股票的流动,提高中长期投资的比例。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以较少的资金消耗来支撑起越来越大的市场、越来越高的股指。机构投资者的增加、绩优股行情主导地位的恢复,这些都是有助于市场走向成熟的,而成交量从一个不可维续的高位减下来,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许投资者真的丝毫不必为现在成交量的减少而担忧。更况,现在每天近千亿元的成交量也不算很小,与年初的水平也相差无几。在目前情况下,这样的成交水平也是能够推动大盘走出稳步上涨的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