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六月起,得到一位在股海翻腾了八年的朋友的指点后,我把仅有的三万元储蓄倾进基市。
大半年过去了,我投资的基金翻了一倍多,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妻子,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自此后家务事不再让我沾手。我以为从此就这样“清闲”下去了,平时上上班,没事就研究研究基金,反正买基金不像炒股票,一天到晚都要盯着K钱图,但是没想到让我备感压力的事情还在后面。因为在基金上挣了钱,妻子很高兴,就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里人,引起了极大的连锁反应。首先产生“化学反应”的是妻子的三姑,三姑有投资两万元买基金的打算,委托给我投资。因为自己有实战经验,对各路基金早已了然于胸,虽说不敢保证能赚翻番,但是收益应该能多过银行定期。
话说上午刚弄妥三姑这桩“生意”,下午妻子又接到岳母的电话,话题自然又是投资基金的事儿,岳母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怪她女儿有这么一桩大好事不和她说,她凑了一万元整准备投资基金。妻子不忘在电话里对她母亲进行一番“风险教育”,想不到岳母在电话一顿“回击”,你唬谁啊,我有赚钱的念头,当然也会有亏钱的准备啦。看着她们母女俩在电话里你来我往舌战不休,我知道自己的苦差事又来了,等下又得跑银行一趟,把汇来的钱申购基金。
第二天,妻子的二姑又打来电话,说有一万元定期存在银行到期了,听说我这个“基金经理”买基金的眼光不错,也想取出来凑一回热闹,我笑着对妻子说,你再揽几笔来,我可就成民间“私募经理”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妻子的推波助澜下,我的“私募基金”也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几万,这可是我一辈子都没摸过的数目,感觉担子一下子重了很多,但庆幸的是我此时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有的放矢地把全部资金分散在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上,尽量分散风险。买的稳健型基金居多,譬如华夏稳健增长、华夏债券等,而且还建立起自己一套持久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在态势对己不利的情况考虑转移。
半年过去了,收益颇丰,不负众望,初步完成重任,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妻子那天打电话回家报喜:妈妈,今天过年不送礼,送礼就送真金白银。岳母大人在电话里的笑声,连坐在五米开外的我都听得清清楚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