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引发本轮消费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范围内消费商品价格的突发性上涨,对中低收入消费者生活的影响不容低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者利益。同时,这也表明,目前我国通胀的预期压力仍很大,这必然会制约消费增加和需求正常增长。
⊙特约撰稿人 梁达
目前消费价格依然呈快速上涨之势
目前我国消费价格上涨呈现怎样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第一,农产品价格引起了此轮消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2006年底,在粮食连续3年增产情况下,以及受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品种结构和国际市场三大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粮价依然上涨,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7%。另外,肉、禽、蛋、糖和大部分蔬菜、水果等老百姓每日必需的主要商品涨幅最大。由此,导致2006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从具体品种看,粮食和鲜菜鲜果价格是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品种。全年累计粮食价格上涨2.7%,鲜菜价格上涨8.2%,鲜果价格上涨21.5%。
今年以来,价格继续上扬,且波动范围也逐渐放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余商品价格则有涨有落。其中,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6月份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6月份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6月份上涨3.4%)。
观察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现象发现,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结构性上涨,且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扣掉食品的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才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今年上半年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蛋价格上涨27.9%,水产品价格上涨3.7%,鲜菜价格下降2.9%,鲜果同样也下降2.9%。这说明,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等商品价格上涨是引起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动态来看,今年3至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4个月超过3%。其中,5月份和6月份分别为3.4%和4.4%。自今年7月份以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但一些大中城市中的猪肉价格再次冲高,物价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第二,房地产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据统计,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上月高出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全年涨幅。其中,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由1月份的5.6%上升到5月份的6.4%,商品房价格由5.7%上升到6.3%。这表明,房价涨幅的反弹,一方面是与货币流动性过剩局面加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与住房需求与供应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有关。如此看来,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多重因素推高本轮价格上涨
一是上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作用推动了相关商品价格上升。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消费价格上涨。其中,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饲料粮价格上涨过快、养猪成本增加及市场猪肉供求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尽管猪肉等副食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保护养猪农民的积极性,但短期涨幅过大也影响了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
从消费价格构成情况来看,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的加快上涨。同时,服务价格上涨有所加快,这是带动非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是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自去年下半年起,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并延续到至今,这一因素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上涨。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时,今年1-5月份我国的谷物及谷物粉的进口减少和出口大幅度增加。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份累计,我国的谷物及谷物粉进口80万吨,谷物及谷物粉出口5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3.5%),上半年谷物及谷物粉净出口量达426万吨,从而显现了目前粮食的供求矛盾。
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虽然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粮食的比重在减弱,但对肉禽蛋消费的比重却在增加,由此也增加了饲料需求。尽管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也投产了一些生物燃料(比如说乙醇项目),但工业生产用粮需求在不断增多,相应地也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另外,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同比上涨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
四是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中,生猪价格上涨较快特征尤为明显,生猪价格上涨主要受饲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收益较低、供给减少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从事养猪事业的工人工资也相应增加,加上运输成本不断上升,这些因素提高了饲养生猪成本。另外,进城务工收入较饲养生猪收益高,比较利益相应下降,也影响了饲养生猪的积极性。
五是去年同期基数低,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价格的上涨幅度相对显得较高。去年上半年,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9%。其中,粮食上涨1.3%,肉禽及其制品下降7.7%,蛋价格下降10.9%。
物价上涨将增加居民负担和抑制消费需求
本轮物价上涨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居民生活负担。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呈上升趋势,相当部分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明显增加。
最近一项全国调查显示,90.9%的人对粮油肉蛋等价格上涨已有切身感受,78%的人认为粮油猪肉价格上涨使自己利益受损。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5月中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下降,中低收入家庭对肉蛋禽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反应敏感,半数居民预计下季物价趋升。其中,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在第1季度下降2.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降5.2个百分点至历史最低-21.1%;认为当前物价“令人满意”的被调查者占比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从2006年1季度的13.0%降至本季度的8.4%,下降了4.6个百分点;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被调查者占比从2006年1季度的22.1%升至29.5%,增加了7.4个百分点。当然,中低收入家庭对肉蛋禽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反应最为敏感。
央行的这项问卷调查还显示,居民消费意愿(选择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连续3个季度下滑,从2006年第3季度的28.2%降至本季的19.5%,累计降幅达8.7个百分点,并创下历史新低。其中,不少居民增加了食品方面的支出负担,加上支出预期增强,取消或推迟了一些消费项目,如购房、购车和购买大件消费品意愿下降。居民大额支出消费意愿的回落,恰与投资股票和基金意愿连续攀升的运行轨迹相反,反映出在当前股市高涨的诱导下,部分居民中已出现暂缓消费的变化。
这些信息均表明,物价上涨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视,并将对城乡居民生活和消费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多管齐下稳定消费价格非常重要
第一,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首先需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要采取财政、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支持粮食、畜牧、蔬菜等主要农副食品生产,同时要从严控制玉米等粮食深加工项目,确保食物供应安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需要发展生产、改善供应。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又要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综合采取财政、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支持粮食、畜牧、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帮助农民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第二,要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综合运用控制出口、增加储备、加强监管等价格和财税措施稳定化肥价格。适当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防止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投资反弹。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力度控制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树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第三,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控制价格上涨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未雨绸缪。
第四,要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注意把握好出台价格改革措施的时机和力度,审慎出台政府涨价项目。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补助标准,努力使低收入群众、在校贫困学生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正确看待此轮价格上涨
回顾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运行历史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在低位运行。从目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和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都低于十年前水平可见一斑。
但是,随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植、养殖成本也出现大幅上升。这说明,本轮价格上涨是发生在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基础之上,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另外,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导致了种植和养殖成本的大幅上升,这表明目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与此同时,供需结构的失衡和部分地区的疫情也助长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我们应该看到,近期粮食、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尽管可适当增加农民收入,并刺激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养殖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及保障市场供应。但是,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
为了克服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部分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最近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低收入群体和大专院校提供一定的补贴,以此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发展生产和改善供应。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综合采取财政、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支持粮食、畜牧、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帮助农民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在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方面,政府将综合运用控制出口、增加储备、加强监管等措施稳定化肥价格,扶持生猪生产、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持灾区物价稳定等。
我们认为,上述这些措施将会对稳定物价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预期未来价格将难以出现过高涨幅。所以,我们要辨证看待目前的价格上涨态势。尽管2007年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消费价格涨幅持续提高的态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四季度),但预计今年年末消费价格的上涨动力及势头将会逐渐减弱。
1990-2006年各种价格指数变动情况(上年=100)
年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1990 103.1 102.1 104.1 105.6 108.0
1991 103.4 102.9 106.2 109.1 109.5
1992 106.4 105.4 106.8 111.0 115.3
1993 114.7 113.2 124.0 135.1 126.6
1994 124.1 121.7 119.5 118.2 110.4
1995 117.1 114.8 114.9 115.3 105.9
1996 108.3 106.1 102.9 103.9 104.0
1997 102.8 100.8 99.7 101.3 101.7
1998 99.2 97.4 95.9 95.8 99.8
1999 98.6 97.0 97.6 96.7 99.6
2000 100.4 98.5 102.8 105.1 101.1
2001 100.7 99.2 98.7 99.8 100.4
2002 99.2 98.7 97.8 97.7 100.2
2003 101.2 99.9 102.3 104.8 102.2
2004 103.9 102.8 106.1 111.4 105.6
2005 101.8 100.8 104.9 108.3 101.6
2006 101.5 101.0 103.0 106.0 101.5
资料来源:《2007中国统计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