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我国狭义货币(M1)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而广义货币(M2)增长出现了双回落,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与M1高增长相伴的是金融机构存贷期限失衡现象进一步加剧。6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重比第一季度上升了0.2个百分点,而定期存款却下降了1.4个百分点。
M1增长加快主要起到了平衡金融机构短存长贷的稳定器作用。假如银行吸收社会存款一万元,期限为三年。银行把这一万元用于放贷三年期项目,则这三年里发生的货币流通就是一万元。反之,假如银行仍然放贷三年期一万元,但其从社会上吸收到的只是一年期的一万元存款。因此,银行必须有三个一年期的一万元存款才能完成其三年期一万元贷款项目。其实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有赖于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从而使这三年里货币流通量从一万元增加至三万元;二是提高存款利率,使得居民乐意把一年期的一万元存款改存为三年期的存款,此时,所需的货币流通量就是一万元。显然,第一种方法是金融体系内生的平衡机制在发挥作用,它要求M1增长速度相应加快。而第二种方法则需要央行动用利率政策工具。
利率与M1有相互替代关系。央行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还应该把利率“锚”(anchor)在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而不是消费价格指数上。当前我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较快是食品价格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央行货币投放过多,因此包括加息在内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改变人们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此时,如果以消费价格指数制定利率政策,央行自身也可能会踏入加息周期的陷阱。以美国作借鉴,美联储以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制定利率政策的依据,避免了因外在因素引起的一种或两种商品价格变化对价格总水平的扭曲作用。由于“锚”定了核心消费价格指数,美联储自2006年6月30日即上一加息周期的最后一次加息之后,一年多来货币政策一直保持着稳定性。在这期间,尽管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至4%,但核心价格指数基本上在2%之间徘徊。今年7月18日美联储提交给国会的中期“货币政策报告”重申继续盯住2%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
当前我国M1高增长与物价上涨的相关性并不大。6月份尽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4.4%,但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上涨2.5%,比上半年的2.8%反而低了0.3个百分点。同样,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6月份上涨3.4%,也比上半年的3.8%低了0.4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M1余额(亿元) 增长率(%) M2余额(亿元) 增长率(%)
第一季度 127881.31 19.81 364104.66 17.27
第二季度 135847.40 20.92 377832.15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