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专栏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机构论市
    大资金为股市持续向好提供动力
    保险资金亦能投资ST?
    金融地产引领股指创新高
    电力板块: 涨价信息激起波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资金亦能投资ST?
    2007年07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方正证券客服中心

      副总经理 吕小萍

      

      近日有媒体报道,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比例已接近10%的上限。这不由联想起前几天的市况:ST类股票蠢蠢欲动,在几个交易日内甚至批量占据涨幅排行榜前列。而此类股票的异动来自于一则消息,根据保监会的新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ST 股票,但必须报备监管部门。此消息一经披露,ST股成为市场的焦点所在。笔者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保险资金可投资ST股,不乏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拓宽了专项资金的投资思维。自保险资金入市以来,一直是稳健投资的角色,从投资封闭式基金间接入市开始到直接入市,投资股票市场的比例从5%上升到10%。保险资金一路走来,随着市场走牛,投资收益率不断走高,思维也可谓是越来越开放。

      保险资金思路的转变,很有积极的意义,打开了我们辨证看待绩差股或者垃圾股的的思路。允许保险资金投资ST,代表大资金积极的思考投资方向的问题。ST类个股长期以来都是“投机”的代名词,被机构资金和稳健型资金所不齿。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们发现该板块的内涵价值已经得到了挖掘,一、随着流通预期的明确, 上市公司的股权流通价值得以体现,在原有体系下,重组ST类上市往往窟窿大、债务复杂、代价大、再融资难度大。这迫使很多重组方视ST上市公司为鸡肋。而在目前的可预期全流通之下,股权流通价值则成为重组方的最大收益。以ST浪莎为例,浪莎集团进入ST长控,以目前的流通市值,浪莎此笔买卖已经是超值,因此,ST类上市公司,由于股权流通价值的体现,使得作为重组标的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二、ST类个股经历了股权分置之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已经一致,已经有不少原先对上市公司不闻不问的大股东关心起盈利状况起来,大股东开始纷纷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ST广厦在股改之前业绩一直低位徘徊,股价也毫无起色。可在股改上,大股东忙不迭的将优质资产放进上市公司,以期改变其原有的形象,股价也随之飞涨。可以说,这体现了民营企业的特色,在有利可为的时候,必定倾其所有。况且,除了重组,很多不太差的ST公司也在积极的生产自救,确实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ST公司。

      以上谈的是一些ST公司确实在现在的形势之下,内在价值有挖掘的地方,当然,值得赞许的是保险资金投资思维放宽的开放性思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在他书中表述到,作为机构投资,限制太多,不能对看好的股票投资超出比例,不能对一些出现经营逆转的绩差公司投资。而作为个人投资者,显然可以更为自由的投资决策,取得更为优异的投资业绩。保险公司此番改动投资的限制条款,显然是与时俱进的选择,如果局限于原有的思维,不能投资ST,难道非得ST浪莎摘帽了之后才能投资蚂?那显然机构会接了散户的盘。不仅股价高了,而且在价值挖掘上落个机构不如个人投资者的名声,这显然让机构投资者难以忍受的。

      从保险资金放开对ST类个股的投资,到近期板块的轮番活跃,估值标准的多样化已经得以体现。近期银行股在加息的刺激下高歌猛进,地产股受人民币升值的长期利好及各地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受到机构资金的热捧。而估值相对偏低的钢铁股等也有所启动。相比之下,ST板块反而成为点缀,其活跃的身影在近日的普涨行情中也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放开机构投资ST股并不会造成“投机”的盛行。相反,恰恰是给予机构投资的主动性选择,使得市场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一方面,绩优蓝筹仍是市场主流,占据这个是市场话语权的仍然是金融、地产、制造业等主流板块;另一方面,绩差股同样可以受到机构资金的青睐,只要有价值所体现的亮点。

      因此,保险资金投资ST不会改变市场什么,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估值多样性的看法,改变对非主流板块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