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专栏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从伦敦看上海下一步突破口
    面对疯涨楼价 政府且慢承诺
    三项新规对公众福利意味着什么
    改善人民生活就是 最佳宏观调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伦敦看上海下一步突破口
    2007年07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孙立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

      经济学博士

      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至今依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1992年启动以来,在基础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产品创新和人才建设等方面进步可喜,金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已具有了较强的资金集聚辐射功能,但离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相距甚远。下一步突破口在哪里?笔者想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作些探讨。

      伦敦之所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至今依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英国政府对发展伦敦金融业的积极贡献,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实施的金融服务业自由化改革到90年末开始推动的以统一金融监管为特征的金融改革。近年间,唐宁街10号不仅在财政预算方案中采取更多措施支持伦敦金融业发展,而且还成立了专门工作组,由财政大臣直接牵头来协调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海外推广。不仅如此,政府还委托科研机构对伦敦金融城的国际竞争地位和监管、税收等政策作专项研究,以研究成果作为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也需要设立类似的国家级专门机构,专司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广、组织、协调,通过委托科研机构加强研究和定期举办国际性专题研讨会,广邀海内外知名金融专家、金融领域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献计献策,以打造一个直接为政府制定与金融服务业相关的政策提供信息互动的平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伦敦市政府功不可没,特别是对教育、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使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既拥有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又具备了一流的居住和休闲空间。上海市政府同样需要一方面加快引进海外人才,加大力度整合国内金融人才,提升上海金融人才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水平,更应采取积极措施,营造现代化的通讯网络、便利的交通设施及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满足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

      当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不断的制度完善来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也就是要把上海建成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枢纽,而正确反映金融资源配置的价格体系是实现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讲,只有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才能保证全球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就是投资未来,含有很高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以及具有较强风险分担功能的金融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伦敦,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改革为再造全球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聚集了大量的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非常发达,而且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包括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货币期权等。

      与之相比,上海金融中心无论在市场化程度、金融机构的集聚数量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等方面尚在起步阶段。不过,“上海利率”的出台、人民币汇率波幅的扩大以及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发挥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金融市场化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上海金融市场还应该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其中资本市场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是最高的,那里拥有数量最多的外国银行,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全球最大的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等。伦敦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样与其资本市场的强大息息相关。伦敦有全世界最活跃的国际证券交易市场,其交易的外国证券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达450家以上,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而且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70%的二级债券市场交易的发生地。另外,英镑的主导性国际货币地位,也使伦敦金融中心成为全球贸易的汇兑和清算中心。

      中国迄今为止还未实行资本账户的全面对外开放,这使国际资金难以自由进出,从而制约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但是,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进程循序渐进地推动的过程中,上海可以花大功夫加大金融业的准入力度,配合以更为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在深化国内金融体系,构建稳健高效的监管机制上快马着鞭。

      比方说,继续扩大QFII在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放宽QDII对海外投资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融资;另一方面、放松外汇管制,增加外汇交易主体的数量,培育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外汇交易市场等等。

      另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是扩大人民币债券境外发行的区域和规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企业债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是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的要务。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开放并不等同于金融改革,绝不能以金融开放取代金融改革。因为金融改革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改革,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金融改革搞好了,资金、机构的聚集会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有限的资源就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反之,强大的外部性会导致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市场因素和政府力量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是是互相配合而非孤立的,政府不能直接介入市场的运作,政府的作用应集中在对市场的推动和风险监管方面。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监管制度和政策对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要在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协调金融市场的各项基本功能,以实现全球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