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专栏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为什么调控股市容易 调控房市难
    警惕国际贸易中的 结构性矛盾
    出口退税与加工贸易新政会冲击谁
    遏制房市投机须取消期房销售制度
    资本运作对上市公司业绩大增作用超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出口退税与加工贸易新政会冲击谁
    2007年07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作为宏观调控措施,出口退税与加工贸易一脉相承。而从微观层面看,这两项政策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

      ⊙杨伟聪

      

      继上月涉及2800多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推出之后,本月加工贸易政策再次调整,新增了近2000个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作为宏观调控措施,这两项政策一脉相承,其意图非常明显,都把调控重点放在“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容易引发国际贸易纠纷的产业,希望能借此减缓我国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水平,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从微观层面看,这两项政策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冲击,将是非常直接而又深重的,绝不容漠视或掉以轻心。

      在本次公布的限制类商品目录中,共列出2247个海关商品编码,其中394个是2007年之前发布的,1853个是新增的。新增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属于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

      这些被限制的行业,产品同质性强,生产工艺成熟,产能扩张容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保证金实转制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使这些本已利润微薄的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下降,经营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当然,从产业结构方面看,采取这两项贸易新政,将有助于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向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集约化生产、下游的营销服务延伸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的加工贸易向更高水平转型。这是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问题。

      从吸纳劳动力和就业情况看,这两项贸易新政的实施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约在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同时,我国绝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尤以广东、福建、江苏三省为最,这些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现在,加工贸易新政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这一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群体。

      从加工贸易行业格局看,新政的实施,也将会引发该行业相关企业重新洗牌。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已经发展了20多年,现在正处于高速上升阶段。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33%。其中,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中,有80%是外资企业,尤其是港资、台资数量众多。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加工贸易新政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和企业格局。

      至于上市公司,会受到多大冲击呢?显然,无论是出口退税税率下调,还是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增加,都是以针对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为主,长期来看真正解决贸易顺差问题还在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形成更高技术含量、更多附加值的产品,劳动密集、资源低附加值加工类的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从事传统加工贸易的企业较少,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向其他领域转型,如厦门国贸等,因此加工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如出口退税税率下降影响明显。

      近日,加工贸易两大新政的出台,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涉及面广,影响也大。其实,在历史上,出口退税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也曾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同时被使用。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自9月15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按照中国现有政策,加工贸易产品在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时,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最终产品出口也不享受出口退税。如果被列入“禁止类”,就必须按照一般贸易规则进出口。而“限制类”的商品则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在进口料件时,由海关收取和应征关税、进口环节税等值的保证金,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加工出口并办理核销后,再将保证金及利息予以退还。

      如果只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于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是不公平的。例如企业可以在出口退税被调低之后,通过大量进口原材料,转做加工贸易,来规避出口退税调低带来的损失。目前中国外贸出口大量来自加工贸易,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仅仅调整出口退税率,已经无法对减少外贸顺差和贸易纠纷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管理方式上,2007年以前的限制类商品主要是按限制进口的方式管理的,新增商品主要是按限制出口管理的,两种限制类方式的保证金计算基数和相关税率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侧重改变可以看出对出口限制更加重视。

      对近日出台的加工贸易组合政策,到底应该怎么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作进一步观察。但不管怎么说,这两项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特别是盈利前景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单位:联合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