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专 版
  • 10: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专版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QDII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广告
  •  
      2007 年 7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王东京:与官员谈中国经济难题
    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过快而是偏快
    ■多声道
    美国涨薪:全球将要发生通胀吗
    产业融合研究: 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产业融合研究: 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
    2007年07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 怡

      

      “产业融合”(Industrial Convergence),指的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Convergence”(融合)的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罗森伯格(N. Rosenberg)在阐述“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技术融合) 这一概念时提出。在罗森伯格于1963年发表的Technological Changes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1840-1910(美国)机械设备业技术变迁》)一文中,仔细疏理了美国机械设备业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演进过程;他发现,一个独立、专门化的机械设备业的建立是以通用技术长期以来在众多无关或相关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为基础的,他把这个由于通用技术在无关或相关产业中长期应用和发展而导致一种生产完全不同和独立产品的产业产生的形成过程叫做“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技术融合)。这被学界看作是产业融合思想的源头。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分工基础上的产业边界渐渐模糊,在原产业边界处开始融合、生成新的产业类型,这使几百年以来一直以亚当·斯密分工思想为基础的产业理论受到极大挑战。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围绕因数字技术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交叉而展开。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尼古路庞特(Nicholas o 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以此为起点,各方学者们不断以信息与网络传输产业为基础,来尝试界定产业融合。例如,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阿奈特奥尼·欧丁格(Anltaony Oettinger)与法国两位作家 Nora和Miac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 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以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Digital convergence”(数字融合)。欧洲委员会在1997发布的绿皮书(Green Paper)中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并提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1997年,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针对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从产业变动的角度提出新说,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而同在1997年,美国学者Yoffie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他的判断是,企业若实现融合必须采取全新的技术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G. Rajan) 于2000年又提出,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指那些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讯服务(无论是声音、数据或图片)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

      显然,以上学者对产业融合的阐释仅仅立足于信息通讯业,因而可被认为是狭义的“产业融合”。而实际上,除了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产业融合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因而还须从广义角度加以揭示。

      在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年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提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之中。植草益还进一步预测说,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在学术研究领域与世界的接轨,中国学者近年间在产业融合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振华教授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聂子龙、李浩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从上述对“产业融合”这一范畴的众多界定中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各有侧重,但本质上看来,其实他们都基于一个共同认识:产业融合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已广泛影响到世界产业的走向,并必将重塑全球产业的结构形态。

      相信随着产业融合现象的日益普遍化,学者们对产业融合现象的理解也必将多视角,且愈来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