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家和
在参加9月“上海当代”国际博览会的上海本地画廊中,在中外艺术媒体上投放广告的,也许只有亦安画廊一家。画廊老板张鸣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参加博览会的展览方案尚未确定,因为他希望参展艺术家能拿出新作品来。不过,画廊却在中外艺术杂志上投放参加博览会的广告,宣传画廊推出的艺术家,包括景柯文、罗荃木、罗永进、马良、韦嘉、尹朝辉、尹朝阳、尹朝宇、赵继锋、周春芽、朱浩等。
亦安画廊的开幕展是2000年11月的群展,在推广当代艺术家为主的上海画廊中资格较老,仅次于上海香格纳画廊;画廊也是较早引入摄影作品的,2003年就举办了《没有问题———10个年轻摄影家展》以及《1:1———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展览,当年展览的数目从往年的每年5个一下子增加到8个;2004年举办了颇有影响的《写真———日本当代摄影展》;到2006年,全年共举办了13个展览,包括参加在北京、台北、墨尔本、马德里等地举行的艺术博览会,还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画廊合作的艺术家近30位,包括陈墙、韩磊、洪磊、罗荃木、马良、马六明、欧阳春、曲丰国、韦嘉、徐累、尹朝阳、章剑、周春芽等,还包括季大纯、史金淞等当代艺术家。
从收藏中国书画与当代艺术作品到办起画廊的张明放,回顾画廊开办近8年来的经历,慨叹艺术市场的环境完全变了:当代艺术市场从冷清到火热、艺术品的拍卖与交易价格飙升,带来了艺术家与画廊、拍卖行与画廊、画廊与画廊的恶性竞争。在扭曲的价格刺激下,圈内人变得十分贪婪,使市场秩序受到破坏。他强调,与国际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比较,也许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上千万元人民币的拍卖纪录还不算高,但是,艺术品的高价成交,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需要高额收入与利润在行业内的合理分配,需要硬件与软件配套,需要良好的产业环境。他认为中国缺少这样的产业链与市场氛围,因此近年来当代艺术的价格直线飙升,扭曲了供需关系,会破坏市场。他认为,在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少数中国人能与别人较劲的领域,他呼吁社会各界与政府重视当代艺术市场的建设。
他说,亦安画廊依靠国际化的消费群,上海当地的藏家不多,所以会去参加国外的博览会,在中国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他认为,由于税收、商业环境的关系,中国香港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交易中心,他们在中国香港的机构就运转得不错。最近在欧洲考察艺术市场时看到了许多参加“上海当代”的外国画廊,很想和他们交流,因此对这次博览会报有热切的期望。当然,博览会的成果会怎样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