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海外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上市公司特刊
  • 10:上市公司特刊
  • 11:
  • 12:上市公司特刊
  • 13:上市公司特刊
  • 14:上市公司特刊
  • 15:上市公司特刊
  • 16:上市公司特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特别报道
  • C4:基金·特别报道
  • C5:基金·特别报道
  • C6:基金·基金投资
  • C7:基金·基金投资
  • C8:基金·投资基金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8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4版:基金·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4版:基金·特别报道
    私募人士:公募是私募基金经理的培训学校
    基金公司高管:高流动值得深思 基金业人才瓶颈凸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私募人士:公募是私募基金经理的培训学校
    2007年08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大伟 制图
      “基金经理跳槽意愿”问卷调查———

      截至7月下旬,今年共发生163次基金经理变动,约占基金经理总人数的41%。“对于一个处于高速成长与上升期的行业而言,这一数据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信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岳爱民对《上海证券报》作出上述表示。“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基金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韩浩认为。在此次调查中,这一观点显然赢得了所有受访高管的认同。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推出步伐有望提速。据本报记者了解,实施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已经列入监管部门今年的工作计划重点中。而由于大量优秀人才向私募基金的流失正在日益威胁公募基金业的持续发展,这一制度的推出步伐将加快。

      “基金经理的工作就是风险与收益控制。当自身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或有更好去处时,他们便会用脚投票。在这一情势下,我们或许不必忧心基金经理个人,而是忧心整个基金业发展。”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这样感慨。

      ⊙本报记者 屈红燕

      

      在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风潮越刮越猛之际,那么会不会发生私募转投公募人才双向对流,私募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公募?10个来自不同规模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就此接受了采访。

      

      私募基金经理不愿意被招安

      虽然公募基金握有上百亿的资金,公募基金经理更容易一举成名,但绝大多数私募基金经理并不愿意被招安。在10位私募基金经理当中,有80%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公募,只有1位表示可以去,但时间不要超过2年。

      浙江绍兴的王先生对于转投公募丝毫不感兴趣:“我不会去公募基金的,可以去和公募基金人士交朋友,但是不愿意去工作。”王先生打理的资金规模超过10多个亿,他最大的个人客户之一王兴友位列中金黄金的第7大流通股股东,该客户也是机构云集的中金黄金唯一的个人流通股股东,这个客户的资产已经从刚入市的1200万已经增值到目前的1.5亿元。

      深圳金融顾问业协会秘书长李春喻则表示,“私募是一部分顶级投资高手的事业,肯定不愿意去公募。”李春喻本身就是资深私募人士,他所在的深圳金融顾问业协会带有私募行业协会性质,曾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私募高峰论坛。他坦陈,在他所接触的私募人士圈子当中,也不会有人愿意转投公募的。

      “我会短暂地去但不要超过2年,愿意去公募基金学习,这个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做私募。”硅谷基金经理杨永兴表示。在朝阳永续去年9月开始见证的实盘大赛中,杨永兴操盘的资金回报率至上周末已经累计达到1023.67%,这位操盘资金在1个亿左右的25岁短线高手坦陈:“公募基金的门槛对于我来说,曾经那么遥不可及,但是现在真的能去我也不会做很久。”

      上海朝阳永续信息技术公司的金晓斌和其他3位接受采访且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募人士一致认为,对于他们这种曾经身为券商研究人员的私募人士来讲,公募基金经理的位置没有太多吸引力。

      在对10位私募基金经理采访中,仅有网股科技的基金经理黎杨觉得自己可以接受公募基金经理的位置。“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资金量大。”黎杨所带的盘子只有2000多万,但他在6月时主动劝退了1000多万的资金,公募基金的资金优势对于黎杨构成了强烈的吸引力。

      

      公募来私募是为了钱

      私募去公募是为了技术

      在采访中,追求自我风格和相对灵活的报酬体系是私募基金经理不愿意流向公募的两大重要原因所在。

      “公募留不住明星基金经理,公募只能做私募基金经理的培训学校,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我国也不可能逆转。”李春喻感慨地说,很难在公募基金中保持个人风格,公募基金要求必须保持一定的配置,这是基金经理个人无法左右的,而私募基金经理则可以集中配置自己喜欢的股票,保持自我风格,客户也是认私募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才来投资的。“在公募,感觉有力使不上,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以展开自己的拳脚。”另外,他认为,私募基金相对上千万的丰厚报酬也是公募基金难以给予的。

      浙江绍兴的王先生则表示,公募基金束缚太多了,而他本人生性自由,喜欢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因此可以去和公募基金交朋友,但是不愿意去工作。

      同样,虽然很向往公募基金的学习机会,单枪匹马在股市中厮杀的杨永兴还是坚持认为,在公募基金中呆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三年,否则个人不能炒股,损失太大。“公募来私募是为了钱,私募去公募是为了技术。”

      金晓斌认为,“公募有一级一级的审批制度,包括很多的东西不能买,造成效率也不高。而且,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也影响收益风险。”他承认,“私募的激励更加多一点,肯定是收益比较高,因为它的风险也高。因为公募毕竟靠在国家身上,旱涝保守。”另外,公募基金中的排名压力也是私募基金经理所顾虑的。“像我们重点投资了西山煤电,四月份现在涨得很慢,所以压力会比较大。”而在私募却可以通过放弃关注短期受益的投资者来回避短期赎回压力,李春喻说,“私募是一批顶尖投资者的事业,他们底气很硬,完全可以放弃理念不相符的客户。”

      张大伟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