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海外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上市公司特刊
  • 10:上市公司特刊
  • 11:
  • 12:上市公司特刊
  • 13:上市公司特刊
  • 14:上市公司特刊
  • 15:上市公司特刊
  • 16:上市公司特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特别报道
  • C4:基金·特别报道
  • C5:基金·特别报道
  • C6:基金·基金投资
  • C7:基金·基金投资
  • C8:基金·投资基金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8 月 6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上市公司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上市公司特刊
    走稳经济全球化的复兴之路
    下一步宏观调控 “稳”字当头
    新形势下公司治理与创新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走稳经济全球化的复兴之路
    2007年08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 范文仲

      很高兴参加《上海证券报》主办的“2007全球化与上市公司发展高峰论坛”。这几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界和学术界经常探讨的问题, 今天在座的大都是国际商界领袖,是全球化的见证人和实践者。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想从宏观的角度,就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企业和银行国际化战略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全球化:老问题,新现象

      首先,全球化的概念外延很广,它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有一些新现象。说它老,是因为十六、十七世纪文艺复兴后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全球贸易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英法等殖民体系在美洲和亚洲的传播,都可以算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发端。如果在三百年前上证报主办一个影响世界-上市公司的评选,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可能会站在领奖台上。

      说全球化是新问题,是因为二战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贸易迅猛增长、资本流动加速、劳动力跨境移动、产业经营全球化。

      首先是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二战”刚刚结束的1947年世界贸易量只有450亿美元,到1997年半个世纪以后,全球贸易量已达61000亿美元,50年增长了160多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统计,2006年全球贸易量达到12万亿美元,是1997年的2倍,1947年的300倍。过去20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超过6%,远远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特点是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首先,国际资本的规模增长迅速,数量大而且流动性强。以跨国直接投资为例,2006 年全 球FDI达1.2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2倍。其次,金融业务与机构跨境发展,超巨型跨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断涌现,并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今天获奖的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就是典型代表。同时,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空前发展。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 1998年上升至15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3万亿美元,17年间增长了5倍。

      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特点是劳动力移动日益频繁,通过跨国公司产业经营全球化和服务业外包所产生的全球劳动力资源再分配规模巨大,随着信息科技和外包业务的迅猛发展,原来一些“不可贸易”的软件、工程设计、会计、金融等产业逐渐成为“可贸易产业”。当今的世界,不仅资本、劳动力、科技等生产要素已经实现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影响更为深远,甚至转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例如,在现在的上海,你工作的机构可能是英国公司,晚上吃饭可能在日本餐馆,开的汽车可能是德国制造,生的孩子可能是美国籍。20年前,这些在中国还是天方夜谭,现在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

      

      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放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但也许较少人看过保罗·肯尼迪写作的《大国的兴衰》。据这本书考证,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体中还占有绝对领先地位。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比之今天世界首富的美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30%还高。所以,保罗·肯尼迪在书中写道:“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可惜的是,中国与18、19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失之交臂,沦为东亚病夫。

      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才真正使中国的发展抓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踏上了复兴之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4年居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首位,世界五百强中有四百家来华投资。国家外汇储备超万亿美元。毫无疑问,中国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全球化在不断促进全球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全球人均贸易额约1850美元,但非洲的人均国际贸易额仅为300美元,而欧洲则达到10000美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目标越来越多样,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内部均衡,还要考虑外部均衡。制定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国内的经济情况,还要考虑对汇率的冲击。国际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靠一个国家已经很难解决,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也使得一个地区的金融波动或经济危机能够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性上升。虽然这两年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资本证券市场大幅上扬,但是,国际金融领域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日益显著、对冲基金缺乏监管,利差交易盛行,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风险加大,能源商品价格持续攀升,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风险因素。

      

      如何应对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中国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避害。首先,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拓展销售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打造“中国品牌”。在走出国门的同时,要认真了解东道国情况,注意遵守驻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做到诚信经营,文明经营。

      其次,跨国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单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生产经营安全,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实现持续、长远的发展。金融业是经济的核心,中国银行业也要抓住全球化机遇,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增加服务覆盖面;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拓展业务范围,增强国际竞争力;遵循国际惯例,增强法制合规意识,加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研究;积极培养人才,尽快造就一批既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又熟悉外国文化、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和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历史表明,抓住机遇就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丧失机遇就会走向衰败。我衷心的希望今天得奖的上市公司,能够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长久的站在领奖台上。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