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缺不补 后市谨慎
昨日大盘再度跳空高开,走出了盘中震荡行情,午后虽有一波跳水走势,但还是留下了1.63个点的缺口。大盘强势不改,特别是临收盘前,很多个股快速拉升。全天有60多家非ST股票封在了涨停板,而成交量却较上一交易日减少了72.64个亿元。
从昨天收盘的情况看,今日大盘再度跳空高开的可能性极高,第四个缺口呼之欲出。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有句俗话,那就是事不过三,目前大盘已留出了三个缺口,再出缺口,则市场累积的风险极大。5·30行情除了有股市政策利空因素外,还有就是缺口的不断累积造成的风险因素。当大盘补缺的时候,就是个股风险最大的时候,这一点教训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目前,大盘离4700点也不远了,不排除大盘有挑战4700点的可能性,但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也有市场人士在高喊大盘将挑战4800点、5000点,当市场都在翘首以待的时候,真的就很难说了。大打提前量,这是市场主力惯用的手法,也是市场散户最易上当的手法。大盘昨天留下的第三个向上跳空缺口,理智告诉我,这真的是一个竭尽缺口。而且我们应当注意到,大盘每一次的缺口越来越小了:第一个缺口是29.12点,第二个缺口是7.11点,今天的第三个缺口只有1.63点,这说明大盘的走势开始趋于谨慎。
近日,美股的暴跌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美国股市由于次级债的抵押原因,房地产股票暴跌,从而引发了美国股市的跳水。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美股的前期上涨走势与目前的中国股市极为相似,也是个W底后的快速拉升,从K线组合相似的角度上看,及中国股市的反应迟滞性看,中国股市的调整也快来临,会不会如美股那样跌破W底,那真是只有天知道了,但补掉两个缺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以操作上,我建议只出不进,特别是前期涨幅过高的股票,放量就要坚决出局,不要让“贪心”再成为我们获取收益的绊脚石。
(泰阳证券 赵伟)
机构取代了散户
如果我们把5·30作为一个分水岭的话,基本上可以认为在5·30之前是散户主导了整个市场,机构失去了话语权。这也就是前期基金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散户充斥市场的结果就是垃圾股和题材股成为流行、而且成交量和换手巨大,价值股受到抑制。但是,这个状况从5·30之后发生了改变,机构重新夺回了话语权,主导这个市场的是蓝筹股。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从5月30日到8月6日,以基金集中持有的前25只个股为样本,以流通市值加权来计算的平均价的涨幅达到35.75%,而上证综指成分股以同样方法计算只有6.52%的涨幅,这个数据已经有充分的说服力。
那么,5·30作为分水岭,机构重新执掌市场的话语权,主要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呢?一方面是蓝筹股的优秀中报、超预期的业绩,截止到8月6日已经公布中报可比的256家公司同比业绩增长79.56%,按照业绩预告的状况来看,今年中报整体业绩增长率在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蓝筹股优秀中报的确是值得期待的,也打消了机构的犹豫;另一方面是近期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用新增基金开户数和新增A股开户数来作一个对比,就不难发现,在经历了5·30暴跌之后A股投资者的入市热情大幅下降,大盘重新起来也没有吸引更多的新增资金进场,但是相反基金却得到了较高的追捧,甚至急速扩大了投资者队伍,这就为基金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的资金涌向基金、短期内资金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资金的驱动力使得基金重新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一枝独秀能否持续
资金推动惯性从散户转变成了机构,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推动惯性会持续,不会很快消失。新增基金开户数的稳定增长不可能很快消退。资金推动惯性从散户延续到基金手中,短线资金持续流入蓝筹股仍然值得期待。不过,从一个阶段来看,有些因素或者说问题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是在全球股市一片暴跌当中A股一枝独秀能否一直保持下去?这轮全球股市的普遍暴跌源自美国,美国次级债对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的影响力还不能简单判定为根本毫无影响,这里面深层次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思索。再加上日元因素对亚洲资金流向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不能过于乐观地判定A股的独立行情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起码我们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和一个窗口时期的观察。第二个问题是机构对于估值的态度。以8月6日收盘价,按照普遍预期的2007年业绩40%以上的增长率计算,沪深300市盈率已经到达34.5倍。这样一个估值对于机构来说需要看到多大的空间才可能大举进场呢?再对比香港的H股,面对平均50%以上的溢价,A股的估值优势是比较薄弱的。蓝筹从低估状态向合理的价值中枢回归,是否完全可以继续向泡沫化演化呢?这的确是个问题。
逼空状态下的谨慎
短线在逼空状态下大盘有望维持上攻态势。受益于新增开户数的维持、基金重仓品种有望继续引领股指震荡向上攀升。不过,利空效应的累积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酝酿。对此,投资者应该有相当的警觉。作为观察的重点对象,成交量反映出实质的问题,成交量突然放大可能预示着转折点的来临,密切关注成交量的变化是必要的。操作上,随着股指的抬高,投资者应该逐步降低仓位。
(海通证券 吴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