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贝贝
4月以来,花旗获取全面人民币业务牌照,开始在中国内地消费金融领域大展拳脚,先后推出了外资行首款投资连接保险、住房转按揭贷款等多种创新理财产品。作为花旗在华消费金融业务的掌舵人,花旗银行(中国)副董事长李亚文(Lee Ah-Boon)表示:“消费金融业务是花旗在华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以非常快的速度成长。按成熟市场经验预测,它最终可占据花旗中国业务的50%左右。”
围绕消费金融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上海证券报》对他进行了专访。
《上海证券报》:花旗一向宣称自己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外资银行,这是否就是花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李亚文:创新绝对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首先、创新对我们的业务非常有帮助,尤其在提供金融服务、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之时;其次、服务。在消费金融领域,我们尤需提供高质服务;第三、人才。为能提供优质、专业服务,我们必须拥有优秀人才。我们花费很多精力、时间去做员工培训。我们是一家全球性银行,在100多个国家拥有网络机构。例如,一旦得到中国监管机构许可,我们会立即发行人民币银行卡。这张卡片会和我们的国外网络直接连接,中国客户在其他国家也能方便地使用当地的ATM机进行银行交易。把上述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诠释花旗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花旗在超过60个国家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每天,不同地区的客户会不断产生多种需求,这些都是促使我们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源泉。
《上海证券报》:2007年上半年,在内地市场上,消费金融业务对花旗中国的利润贡献有多少?一般而言,消费金融业务带给花旗集团的利润贡献比是多少?你期待未来3年内这个数字在内地市场上发生怎样变化?如何实现?
李亚文:关于具体数据,我不能透露。本地法人化之前,消费金融业务内容受限,因此,相对花旗在华整体利润贡献,消费金融只占较小份额。4月份本地法人化至今才短短3个多月,消费金融业务不可能一夜突增。但是,我们已看到喜人成果。需要指出的是,消费金融作为花旗在华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开始将以非常快的速度成长。目前讨论贡献比例尚为时过早,但我非常有信心,假如2年后你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给出满意答案。
在企业银行和个人银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国家,花旗在两方面的贡献比例各占约50%。我离开新加坡时,消费金融部分甚至略超50%。在中国,我想大概要花费5年左右就能实现这个目标。
目前,我们正在加速布点,拓展分支网络、增设ATM机、大力推进各种财富管理服务等。我认为,消费金融领域的胜者是那些持续为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市场最新产品的机构。
《上海证券报》:作为内地最大外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掌舵人,你如何看待内地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相比新加坡、香港等较为成熟的市场,有哪些地方可以学习?
李亚文: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日本,消费金融服务已发展相当长时间,很多服务内容都已超过30年。中国内地市场可以从中取经、引用成熟市场的经验,而不必重新摸索,比如产品专家、技术、系统、风险、运营等。
但是,“硬技能”易学习,“软技能”难获取,比如服务。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服务质量在中国内地不可能一夜出现,需要对本土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拥有正确的对待客户的态度。比如,如何恰到好处地服务客户、销售产品、为客户带来附加值等。
我相信,未来5年内这些情况都将得到提高。如果说新加坡市场花费了30年达到现有水平的话,那内地市场只需5年就能达到相应水平。
《上海证券报》: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银行卡是近期焦点之一。市场传言认为,花旗与广发、浦发的合作关系会阻碍花旗发卡的进程,你如何评价?你如何看待市场上对于花旗与两家合作伙伴的负面传言?
李亚文:目前,《银行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我们也期待获取监管部门对于发行人民币借记卡的许可。业务方面,我们依然在进行内部的沟通、流程准备。
至于发卡模式,我们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操作方法,它们都很成功。比如,在巴西,我们与当地银行联名发行银行卡。在新加坡,则选取单独发卡的方式。根据市场、客户对象、以及监管规定的不同,我们会选取不同模式。
我们比较满意与浦发、广发行的合作关系。至于一些负面传言,我认为,任何一桩美满“婚姻”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至于未来发展,花旗中国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自身投资、建设来成长,另一方面是寻求合作伙伴,扩大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