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特别报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基金
    上周新增基金开户数突破百万
    上投摩根解密QDII投资
    长城品牌优选募集近114亿元
    华安180ETF净值首超10元
    德盛小盘提前暂停申购
    牛市保本基金掀起“热销风”
    首份基金经理份额激励计划引热议
    中银收益基金拟10派8元
    建行招行上线华富定投业务
    两只基金净值过5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份基金经理份额激励计划引热议
    2007年08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徐汇 资料图
      ⊙本报记者 贾宝丽

      

      昨日,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推出基金经理基金份额激励方案。作为国内公募基金业首个基金经理激励机制,该方案一经推出,便引来业内人士的纷纷议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试点,该方案应该说是开了个好头。但从方案本身的内容来看,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质意义。

      “这当然是好事,基金经理激励机制讨论已久,无论如何,算是开了个头。”一位已经离职的基金经理对记者说。不过,说到具体的方案,该人士却认为意义不大。首先是激励的力度明显不够,从方案来看,公司用自有资本购买的每只基金金额仅在20万元到45万元不等,激励程度非常有限。其次,相对于股权激励机制而言,这种方案更短期化一些。该人士认为激励机制还是从公司层面做更好一些。

      “我们下午已经讨论了很久,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上海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记者说,但除此之外,他不愿意评价更多。对于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人才频频投奔私募的现象,多数基金经理认为,恐怕仍然很难遏制。

      “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决不仅仅是为了钱”,一位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说:“很多人始终不理解基金行业究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很多人去私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投资风格更适合做私募。也或许是想换种生活方式”。

      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说:“中国的基金业发展时间不长,基金经理的风格也在形成之中。大家选择公募和私募,更多的是一种投资风格的选择。因为两者的客户基础不一样,客户的风险偏好度不一样。在国外,公募基金与对冲基金的分界线也一直非常清楚”。

      “基金经理时刻生活在聚光灯下,天天面对各种排名,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其实基金经理最需要的是归属感,但目前的情况是,基金经理更像是雇佣军,做得好了,就有奖金,做得不好,就得枪毙。这可能是更应该考虑的问题”,上述某人士说到。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作为试点,该基金份额激励机制还是有很大的示范意义。而且一开始,不可能全面铺开。力度小,范围小也是应该的。如果效果好,可以继续推广;一旦有差错,也容易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