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资本市场有效扩张 可配置过剩流动性
    股市持续走牛 要有先决条件
    从重处理乱涨价应从典型案例入手
    长期牛市将推动宏观经济健康运行
    加快资本市场开放 有效缓解宏观调控压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资本市场有效扩张 可配置过剩流动性
    2007年08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福涛

      

      在当前经济和制度背景下,只要国际收支顺差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外汇储备持续扩大就必然导致过剩流动性持续多增。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票据发行、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积极管理外储等方法,无论是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均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剩的流动性。显然,短期内疏导过剩货币流动性的重要出路还是在于有效发展资本市场。

      货币流动性过剩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或者储蓄相对于需求的过剩,但实质上是货币资本不能有效疏导配置而导致的结果。在完善的经济金融体系中,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可以通过各种市场的有效运行来疏导配置。这些市场可以是商品市场、地产等资产市场,也可以是资本证券市场。在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过剩流动性大量流入商品市场最终必然导致一般性的通胀,过度流入地产市场则可能引致房价暴涨。然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远未成熟,成长的空间十分巨大,加快发展扩大资本证券市场显然是疏导过剩货币流动性一个很好的出路。

      2006年1月以来股票市值扩大了5倍,保证金存量增长了330%,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也在持续快速下降,储蓄余额增长由2006年1月的21%下降到2007年6月的9.4%。这显示股票等资本市场扩张吸纳过剩流动性的能力十分巨大。

      在重工业化趋势和消费温和回升带动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短期内有望持续,预计2010年前经济有望维持在9%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走向金融大国的重要时期。人均财富不断上升,居民财富资产重构加速,居民金融投资需求不断上升,中国开始全面步入金融投资社会;外储及流动性过剩压力将大大促进金融深化。这些都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扩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潜力十分巨大。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资本市场有效扩张关键还在于完善市场制度、增加产品供给。市场制度完善保证了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市场发展的基础;增加产品供给使得市场不断有效吸纳过剩流动性的同时,降低了市场出现泡沫的风险,保持市场稳定。

      全流通的实现,已为股票市场市场化扫除了重要障碍。为进一步促进股票市场发展,接下来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发行制度(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并购制度(市场化并购)、做空机制(期权、期货、融资融券)等。在增加供给方面,首先,应积极推动国资体制改革深化下的整体上市。这将彻底解决中国股市过去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遗留的国有独资集团控制下的母子公司体制问题,也将为股市带来充足的优质上市资源。其次,除了鼓励优质企业加快上市、有好投资项目的企业增发、优良的海外上市企业回归等,我们还应当加快推出完善包括创业板在内的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甚至更远的将来我们还可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鼓励海外企业来上市。在以上各项制度改革得到逐步推进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到2010年中国经济(股票)证券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到100%,股票市值有望达到2006年底市值的3.5倍。

      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还包括各类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中国各类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市场更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06年底中国国债占GDP的比重仅仅为14%,企业债(不含金融债)占比更是仅2%,这一水平远远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此外,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出发,当前资本市场发展中也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市场,这个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或高于推出金融衍生品。为发展各类债券市场,首先,我们应当完善各项债券管理制度,尤其是企业债管理制度,包括尽快推出完善公司债券管理条例,推动企业公司债债发行体制由审批制改为备案、核准制,逐步实施不再强制要求发行企业提供银行担保等制度。其次,我们应当不断增加各类债券供给,丰富债券市场的产品线。未来,在完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情况下,预计国债将继续稳步发展,2010年国债余额规模有望在2006年底的基础上增加近60%;过剩流动性继续快增的背景下,对冲货币流动性的央行票据或者特别国债将继续存在,预计2010年余额规模有望在2006年底的基础上增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