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今年5月来,北海、兰州等中西部省区市房价,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重庆市6月份,14天内商品房均价上涨7.8%。房价为何“葫芦没按下又起了瓢”?究竟谁是助推新一轮房价疯涨的幕后“推手”?
五种力量助推房价
近几个月的房价变化表明,尽管国家与地方通过户型结构调整、供求比例调整、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金融与税收等一系列手段,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进行调控,但房价飚升并未得到根本遏止。
究其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一是炒作概念制造“抢房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6月中旬以来,重庆各种“房地产专刊”就将国家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解读”为房价上涨的动力,连篇累牍报道,不断向老百姓强化“房价必涨、涨价正常”的概念。
二是捂盘囤房刺激供求失衡。在制造舆论之后,部分开发商开始提高房屋售价,并“捂盘惜售”,制造房子紧俏的假象。这直接造成了市场住房供应减少,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而价格越涨,开发商为追求高利润就越捂盘不卖,出现恶性循环。
三是争创“地王”,地价与房价相互推高。5月,杭州钱江新城一126亩的地块拍出34.9亿元的高价,创下楼面地价11759元/平方米的新纪录。这比去年杭州市中心“地王”楼面单价高出近千元。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化,一些开发商担心自身利益受损,通过大量储备土地来对抗调控。他们往往根据市场行情来加速或推迟开发进度,最终目的为炒高房价以获取最大利润。
四是大盘操控区域房价,领涨效应形成板块拉力。2007年以来,南京中心城区新开楼盘单价都在1.5万元左右,新街口的“长江路九号”、玄武湖边“天正湖滨”等楼盘部分房源单价更超过了2万元。正是在一些“大盘效应”下,不仅直接带动了周边楼盘纷纷涨价,也拉动该区域商品房均价的上扬。
五是流动性过剩吹涨房价泡沫。
土地收益分配待调整
近年来,围绕着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非常激烈。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分析指出,房地产商一般以赚取最大利润为核心,一些地方政府为房地产业推波助澜,从中获得GDP和政绩;一批学术精英引导公众预期,影响政府决策,获得地产商的“好处费”;媒体专刊为地产商制造舆论,从中获得其广告回报。这些利益集团,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善于消解国家宏观调控,扭曲国家政策“为我所用”。
专家呼吁,遏制地价房价过快上涨,关键在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减少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土地拍卖应该从目前“价高者得”的方式,转为“限房价、竞地价”,让诚信开发商造价廉物美的房子;打击开发商囤地囤房,让更多中低收入者能买到价格合理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