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最近一段时间市场议论比较多的一件事情就是“二八现象”的再度出现。的确,有好几天股市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市值权重股的带动下,指数强劲上扬,连续创出新高。但与此同时,其它多数股票则不涨反跌,走势黯淡。很多投资者在赚了指数的同时,却还是在赔钱,情绪也自然很受影响。
实际上,对于“二八现象”的出现,在市场上也是一直有争议的。有人对此很认同,觉得这是市场走向成熟、机构化投资成为主流的结果,也是价值投资理念深化的产物。当然,更多的市场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特别在那些上涨的股票仅仅是因为流通盘大而本身也没有太大的估值优势的情况下,“二八现象”即可能导致股指的失真,同时也对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产生负面作用,因而在当前条件下未必是最合理的运行模式。在这里,笔者也无意对此作更多的探讨,只是想指出这样一点:至少就近期而言,股市存在从“二八现象”演变为“八二现象”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有这种可能呢?过去导致“二八现象”的出现,很大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品种为数很少。这样,在形成以价值投资为特征的上涨行情时,的确会出现只有少数股票上涨而多数股票不涨反跌的状况。但问题是,这两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大面积提高,绝大多数企业利润同比明显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二八现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此时,一轮标准的牛市,就一定是表现为多数股票都会上涨,市场更容易出现的是“八二现象”而不是“二八现象”。另外,过去市场资金缺乏,大市值股票权重大,它的上涨很容易牵引股指上升,从而在外观上营造出股市向好的氛围。但现在的状况是,这个市场绝对不缺乏资金,而且股市的上行趋势也已经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并不需要采取依靠大市值权重股票上涨来影响行情。有些大市值的权重股(如工商银行等),半年来滞涨严重,的确有补涨的要求,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上涨较多且领先大盘是可能的,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持久地出现“二八现象”。另外,现在境内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已经占到总流通市值的近40%,考虑到流通股都会存在一定的沉淀,在实际上真正处于流通状态的股票数量中,机构持有的比例还要更高一些。这样一来,客观上至少一半以上的股票,会被各路机构重点持有。这样,也就不可能出现什么因为形成机构化投资趋势而导致“二八现象”的问题。进而言之,在对股价按照业绩进行排队的过程中,个股走势出现一定的分化是必然的,但是这不可能导致“二八现象”的长期存在。
本周二,沪深股市虽然出现了大市值权重股下跌的状况,但由于个股行情活跃,特别是大多数股票都出现了一定的上涨,并且推动了大盘克服因为大市值权重股走势不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顽强地再创新高。这就改变了前一阵指数上涨而多数股票下跌的“二八现象”,市场似乎真的在转向“八二现象”。而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在股指向5000点高位推进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股票都会出现相应的上涨,行情并不为大市值权重股所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