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治假防伪、切实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已势在必行。在昨日举行的“药品防伪与流通安全研讨会”上,各位业内人士认为,药品造假问题已发展成为重大的国际问题,而在中国市场,随着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假药问题也严重困扰着医药市场。“要在医药流通企业实行打假,从供应链源头进行杜绝,将药品保障体系向下延伸,从而起到有效供应保障的目的。”一位与会专家表示。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会长张鹤镛认为,今年以来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持续加强,经过一年多来的专项整治,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药品市场的生产流通秩序有明显好转,企业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皆明显增强。“尽管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国家目前仍然处于药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张鹤镛表示。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认为,目前中国医药行业正处于变革时期,受到政策和市场两大因素影响,整体医药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值得重视的是,假冒伪劣事件已成为全球性话题,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国医药市场尤其需要对此表示重视。
据悉,有关部门已明确提出,要在医药流通企业打击“挂靠”、打击“过票代开票”,杜绝那些不通过正规医药生产供应链进行体外循环的造假行为。朱长浩表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将药品保障体系向下延伸,以保证中小城市、农村的药品监督管理”。他尤其指出,作为流通企业,必须从正规企业生产的品种当中采购药品,不能因为价格问题、利益问题,转向其他质量无法保证的企业进行采购。“渠道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流通企业在防止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医药单位和零售终端担负重要的责任。”
据阿斯利康中国公司生产供应副总裁Robin Edwards介绍,世界医药市场里约有5%到10%假药,而最近的报告显示,中国、东南亚地区的假药已经超过这个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