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但有为
从2006年开始,国内居民的理财意识似乎一夜间觉醒,理财的热情更是空前。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发布的国内首份跨行业金融理财报告甚至提出,从2006年开始,中国理财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年报显示,去年该行销售的各类理财资产总额超过了4000亿元,首度超过了当年储蓄增加额。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种对银行类理财产品的担心和质疑从来没有停过。如何认识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怎样看待当前理财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理财市场继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又在哪里?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陈晓燕将为我们一一解析。
上海证券报:工行理财产品销售业绩始终居于前列,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陈晓燕:这主要得益于工行从2001年提出的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当时提出“三个战略转变”,即整个个金营销由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目标从增加储蓄转向提升效益。我们这样一个转型从客户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整个营销模式的转变、渠道结构的调整方方面面构建理财全面经营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去年工行上市的时候已经可以初步看出我们的基本轮廓。
上海证券报:如何区分个人理财客户和私人银行?
陈晓燕:首先我要澄清一个概念,私人银行和一般的理财业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不建议把私人银行和理财业务归为一类。因为私人银行在整个经营运作模式和一般的理财业务不一样。现在国内理财市场上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私人银行是理财的最高端,其实它们在商业模式上是完全不同的。
上海证券报:目前工行在发展私人银行方面有何规划?目前进展如何?
陈晓燕:在私人银行方面,工行正在构建这种能力。工行在这些年培养国际理财师的基础上,正在培养更高层次的私人银行人才。我们觉得,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是私人银行首先要做的事情。
此外,私人银行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要求银行会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具备有极强的差异化产品创新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此外,提供的服务还包括税务规划、房地产等一系列。
实际上,私人银行的客户高度集中,这种商业模式风险相对来说很高,可以说和普通零售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做起来的,形成这样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在我看来,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提供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
上海证券报:工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有何发展规划?
陈晓燕:在渠道建设上,我们会持续加大投入,今年年底我们将建成1000家贵宾理财中心。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会加快高级人才的培养速度,特别是对国际金融理财师的培养。
上海证券报:作为银行业人士,您如何看待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
陈晓燕:现在确实在理财产品销售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最突出的就是夸大产品收益率。所以正确地向客户解释不同的收益、风险、流动性特征,让客户在理解产品以后再买,这是发展理财业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上海证券报:面对快速发展的理财市场,您是否认为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制度瓶颈?
陈晓燕:从大的方面来说,当前理财市场的发展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如果说制度障碍—————分业经营制度可能算一个。在分业经营制度下,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很多产品,像集合申购,委托贷款,新型理财产品受限于分业经营的阻隔。所以我觉得现在分业经营对整个理财业务的发展,对产品创新和服务水平上都存在一些障碍。如果在这方面能够进一步推进,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