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遭质疑
2007年08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欧盟委员会近日对外宣布,将着手调查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的表现,特别是这些机构为何对潜在危机的预警如此滞后。
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全球投资者正是由于信赖这些机构对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才放心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但事实表明,这些机构所认定的与美国国债同等级别的3A级证券,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烫手山芋,甚至到目前为止已无法确定其真实价值。
由于美国抵押证券等的复杂设计,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来评估所购买证券的内在价值和风险,评级机构发布的信用评级就成为购买者投资的主要依据。
但自从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以来,各评级机构就一直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风险并无二致,并给予最高信用评级。这大大促进了次级债市场爆炸式的增长。然而从今年春季开始,各评级机构开始将新发行次级债的评级调低,在7月份以后又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券的评级。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证券的评级,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类证券列为观望,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证券的评级。这也就成为了次级债危机造成全球范围内投资者恐慌的直接导火索。
许多业内分析人士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各评级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次级债市场暴涨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直接受益者。数据显示,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业务相比,评定同等价值的次级债券,评级公司所得到的费用是前者的两倍。仅穆迪公司在2002年到2006年间评定此类证券的收入就高达30亿美元。
据悉,欧盟委员会相关专员已经约见了几家评级公司的最高经理人。美国白宫和国会也准备举行听证会,以决定是否对评级机构正式立案调查。法国金融监管局此前也提出质疑,称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券发行商,却要求它们对市场投资者负责,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制度的错位。(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