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债危机在当地及全球其他地区的蔓延,也引发了业界对于中国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场风波冲击的争论。在过去两天,来自华尔街投行和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的专家纷纷就此发表评论,多数专业人士认为,相比之下,中国在本轮次级债全球风暴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应较有限,除非美国因此陷入严重衰退,否则中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不会根本扭转。不过,不少专家也提醒说,中国也应该从次级债问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可能诱发潜在风险的房地产市场加强调控。
“非线性”影响中国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上周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多是“非线性的”。王庆从两种情况作出了分析:首先,在比较乐观即美国经济不致陷入严重衰退的情况下,次级债危机更多只会是一次“市场事件”,而非经济事件,相应地,中国经济也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并且国际资本仍会持续流入中国,使得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继续存在;其次,在悲观的情况下,次级债危机可能拖累美国经济进入严重衰退,中国对美出口将随之放缓,进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放慢,通缩压力逐步显现,资产市场也可能大跌。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昨天则表示,如果美国不出现消费大幅降温的情况,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未受美国次级债影响的国家,这与中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有关,而套利交易与中国也关系不大。他指出,中国处在需求过热的状态,而非需求不足,这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大增的今天实属可贵。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过大以及投资增长过快等,在面临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的时候,这些问题反而可能有所缓解。
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他认为次级债危机的影响毕竟有限,因为与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资产总额相比,次级债问题可能带来的损失比较容易消化。他进一步指出,如今大多数新兴市场抵御冲击的能力都比十年前要强得多,而中国经济现阶段如果因为次级债问题而出现增速放缓,或许倒是理想的状态。
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日前指出,一旦美国经济前景改变,甚至于陷入衰退,亚洲将很难置身事外,但鉴于目前美国除房地产以外的经济部门仍保持稳步扩张的步伐,预计美国陷入经济萧条的概率不到20%。
金融开放是长期路线
经济专家们同时指出,在金融市场的动荡尚未完全结束之前,任何国家对次级债危机的潜在影响都不可小觑。陶冬在上周末的2007资本中国年会上就指出,次级贷款问题应该会让中国吸取一个“好的教训”,他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增长迅速,但一旦市场形势逆转,抵押贷款问题就会出现而且可能难以控制。陶冬还表示:尽管外汇管制又一次救了中国金融市场,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必须开放。
有关专家指出,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低利率、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泡沫,也可能提醒中国加大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避免形成恶性泡沫。
大摩的王庆表示,“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相对强势地位,决定了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任何(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冲击。”他预计,从政策层面来看,在乐观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加息及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吸收多余流动性,但考虑到外围市场波动给中国内地带来的心理影响,相关政策出台的时机可能会比较谨慎;而一旦美国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中国的货币紧缩及人民币升值步伐可能暂缓,同时财政政策可能大幅放松以刺激内需。
H股或现投资机会
英国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中国总裁高潮生上周末表示,当前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考虑到内地市场相对封闭,可供充沛资金进行投资的资产却相对有限,所以出现一定的高估也在意料之中。他认为,本次次级债危机被夸大了,这只是全球市场在冲击历史新高后的一次正常回调。
花旗的黄益平则指出,当前全球市场仍在进行的风险重估与流动性短缺,也可能波及亚洲市场。大摩的中国策略师娄刚17日就发表报告指出,该行预计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重估仍将继续,而中国可能也难于完全不受外围市场波动的干扰。
娄刚建议投资人逢高减持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并尽量持有那些“盈利推动型”的流动性较好的股票,远离那些不具流动性的“资产价格推动型”股票,后者更容易受到风险重估的冲击。
不过,陶冬昨天则表示看好H股的前景。他认为,在一轮大跌之后,好股票的价格更加合理,减轻了进一步暴跌的风险。同时QDII资金有望更多出海,成为H股反弹的一大催化剂,而部分中资国企回归A股上市,也为H股带来利好因素。
但黄益平也表示,尽管现在还难以预言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市场的影响何时结束,但从股市基本面来看,亚洲市场依然远胜于拉美等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