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企业家群落里,李书福是一个“异类”,最新出版的记述他的书,直接被命名为《汽车“疯子”李书福》,据说这个书名还曾在出版社和出版审批部门引起过争执,毕竟叫一位现世企业家为“疯子”的书还是少数,即使是美国同类型的传奇企业家英特尔总裁安德鲁·格鲁夫的自传,也只是谨慎的选用了中性的“偏执狂”一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但李书福倒也不愧于这样的称呼。在同行眼里,他是一个地道的“疯子”。1998年,所有中国人都在讨论德国车好还是美国车好,他甩出中国车最便宜的概念,硬是用价格战杀出一条血路;当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家用车领域深耕猛进时,他又推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跑车“美人豹”,并扬言要引领中国跑车产业;而当中国汽车产业趋于饱和,众多国产车商生存空间受限,不得不开拓第三世界市场时,他却将吉利汽车开进了欧洲车的心脏———在有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他会站在莱茵河边,面对着世界各国媒体和满室琳琅的名牌汽车,很安静的说他要做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扛旗手”……他的每一个行为都那么惊世骇俗,丝毫没有所谓的儒雅气息。在他身上你能找到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他从不按牌理出牌,长到四十多岁依然保留着儿童般的想象力。
“汽车疯子”李书福的传奇,除了上述这些不可思议的绝招之外,还有他“独步江湖”的表演天赋。李书福最早令中国人记住的,是他在总理面前声泪俱下的请求“给一次失败的机会”,那时的他苦苦索求汽车牌照而不得,但却在这样一句话语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准入牌照。而财经作家吴晓波则记录了他的另一次表演:有次参加一个颁奖晚会,电视台直播,轮到获奖人李书福上台,他走路的动作明显放慢,好像电影里的慢动作,主持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脸茫然地说,是导演让他走得慢一点。一言即出,满场莞尔……李书福的这种语言天赋和表演天赋,在中国企业家群落中非常罕见。能够与其一较高下的,大概只有马云、史玉柱两位了。
但即使有所相同,李书福所拥有的豪气却更加血腥与悲情。看过整本书后,他的两段话给人印象至深。一段是他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一块钱,全放下,变四块;再放下,变八块……有些人赢了一块钱,就收回五毛,再赢了放两毛,那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只是我这种做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这段话大概可以说明他从同时代无数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1982年以前,李书福只是浙江台州农村里的一个农民,同时代无数的人做着远比他更大的事业与梦想,但李书福却可以在赚到第一笔2000元钱后,一路冲杀搏打,成就今日事业,凭藉的便是这种豪赌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我们在早期的很多企业家身上都能找到,至少在公开的资料中,王石承认倒卖过玉米,并冒着巨大的风险倒过外汇;柳传志有过走私———这种行为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依然在法律红线之下;还有任正非、史玉柱,这些如今依然声名显赫的企业家曾经都是“走钢丝”的高手。李书福的另一段话则出自他最近的一次采访,在这次面对媒体时,他依然很轻松地说:“我是农村来的,我怕什么,失败了大不了回去。我种地、养鱼、养虾,承包两亩地,照样有吃有喝……”这样泛黄的言语,隐隐带给人一种昨日的感动,因为当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时候,曾经我们熟悉的这些悲壮言语,也正在远去。
在今天的企业界,一切正变得越来越儒雅:王石说旅行、任正非话禅,李东生谈进化,马云讲理想……这些企业家正在成为主流。或许这也是商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发展到极致,也便是人性的极致,禅与佛是人性可能的极点。就像在4年前,当麦肯锡中国区总裁潘望博辞职去台湾传教时,中国多的是惊愕之容,但4年以后,当王石出走“玄奘之路”,社会已能坦然接受———中国真的在褪去草莽创业时代的腥气,多数企业家已然完成原始积累,资本时代正悄然来临。只是当人们逐渐习惯于兵不血刃的并购、整合发展时,像李书福这样疯狂的、创造奇迹的故事是否只能放进照相本里回忆呢?
李书福的出现,是中国汽车产业一种可能,或许是中国民族汽车产业一次走向失败的机会,只是结果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