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热炒的美国次级抵押债风波,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次级抵押债是美国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品种,发行总规模在6000亿美元以上,原来只有对低信用等级客户群体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最近几年由于房价上升,增加了一些以住房净值(Home Equity)增量为抵押品的额度,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万亿美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这次危机造成的损失大约有1000亿美元。
1万亿美元的市场损失1000亿美元,10%的亏损对这个市场本身来说当然非同小可。但是由此波及到全美国,全世界,再到亚洲,中国,影响必然越来越小,乃至于微不足道。有统计称中国六大银行涉及的总金额为49.2亿美元,就算这个数字可靠,按1/10折算,也不过5亿美元。在我看来,近期的股市调整和美国的次级债风波没有关系,只是一次常规性的技术调整。用月度涨跌幅度看股市波动,每次超常暴涨都会在之后的两个月内发生高位回调。所谓“超常”暴涨,我以月度涨幅15%以上计算,去年12月一次,后来发生了“2.27”暴跌;今年4月一次,后来发生了“5.30”风波;今年7月又一次,近期将回调5-10%,最多碰到沪指4400就差不多了,美国的次级债风波只不过是股市高位回调的一个借口。
应该看到的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及其调控艺术:欧美各国央行的反应如此迅速,措施如此一致。证券化的金融业极大地提高了各国金融市场的关联度,并因此形成了各国金融调控手段的趋同。不仅是调控工具的趋同,而且是调控时间的趋同。金融调控如同消防救灾,平日多说少做,重在风险提示,追踪预警;战时则雷厉风行,重在切断火源,减少扩散。在家家户户烧火煮饭的时候,消防队员的水龙头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但是火灾一旦发生,消防水龙便是救星。由此来看新华社的“8.12”社论,健康稳定发展六个字,简约高调,极具现代金融调控的艺术风格和大师风范。
在股市暴涨时呼吁政府干预,其实是一个善意的陷阱。金融调控永远都是双刃剑,不动则已,动辄伤人,所以永远不是免费午餐,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如果把功夫用在“灭火”而非“救灾”,金融调控者就常会成为篝火舞会的不速之客,而且疲于奔命,防不胜防。一旦灾难真的来了,反而会顾此失彼,束手无策。作为学者,鼓吹政府干预股市而不说明应在何时用何手段,就好比江湖医生看病,口中念念有词,开药不给处方。
美国的次级抵押债风波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是否意味着更深层次的金融危机正在酝酿?这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问题,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总是晴天霹雳,几乎无法预测。索罗斯先生攻击泰国货币时绝对没有想到会演化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至今也没有找到原因。纳斯达克市场崩盘前的一个月内,华尔街发布的400多份研究报告只有5份建议卖出。所以金融危机永远是防不胜防,又不得不防。
那么投资人应该如何防范这样的意外之灾呢?一句话:看住赔的才能赚。理性人的投资行为是想赚不想赔,所以入市的动机就是能赚多少。由于想赚看赚,所以赔了不卖,小赚即欢,最后总是大赔小赚,最后潇洒几回,白忙一场。要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必须克服人性的行为缺陷。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价值并不相同,因为股票的价值主要由投资者决定,公司的价值主要由经营者决定,这是两个行为坐标,两种市场机制,只有在足够长的长期(至少10年以上)二者才有可能合一。因此换一个思维角度,每一笔投资都先想赔多少为止,你就有了风险经营的意识,这样任何意外之灾的发生也不会让你出局,盈利的机会就会不断呼唤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