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公司巡礼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专版
  • A8: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产业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产权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产权信息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钱沿周刊
    个人直接投资港股 理财市场影响几何?
    新华人寿推出 “吉利相伴”分红险
    个人境外投资证券运作流程
    中行:大众投资性 购汇持续高涨
    结构性理财产品:外资热推中资冷待
    光大银行“同赢九号”上市
    银发无忧综合保障升级
    兴业银行打新产品 兑付收益率超过区间上限
    中外资行挂钩 H股产品“战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结构性理财产品:外资热推中资冷待
    2007年08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袁媛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经历去年理财市场快速发展后,2007年中外资银行的理财业务突飞猛进。据统计,今年以来,由各家商业银行设计并发售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已超过1000只,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全年仅为900只。而在理财产品红火发行的背后,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上外资热、中资冷的现象也在显现。

      

      中资行抢份额

      外资行做高端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目前,在今年发售的1136只银行本外币理财产品中,由外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共计97只,占比为8.5%。在97只产品中,绝大多数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出外资行做足高端,中资行抢占份额的局面。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向高收益领域渗透。德银的投资专家表示,随着外资银行日渐深入地开拓业务,中国市场上投资产品的丰富性会愈发显著。因具有投资组合的丰富、灵活性和投资市场的宽广性特征,结构性投资产品会渐入中国投资者的法眼,成为他们的新宠。

      外资银行也在相应加大结构性投资产品的开发力度。据透露,除已推出的挂钩新兴市场基础行业结构性投资产品外,德意志银行近期还将推出其他结构性投资产品。

      “大力推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外资行的习惯思维方式,一是其设计产品技术强于中资行,二是其从广告效应上寻找差异性感觉,这也是外资行寻找市场切入点,从高端市场寻求市场位置突破的举措。”建行研究部负责人郭世坤认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由于外资行金融产品开发能力比较强,而中资行对国际金融市场不太熟悉,对境外资本市场参与程度低,运行操作上人才不足,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经营短期化的取向等因素,出现了结构性理财产品上外资热、中资冷的现象。据了解,从境外招募来构建模型的人才,搭建团队,再到设计出产品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而传统业务仍吃得饱,担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态成了中资行开发结构性产品积极性的绊脚石。

      

      外资批发中资零售

      从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技术复杂等原因,所以仍处在“自然”常规发展状态。光大银行一人士道出了其中的无奈,“尽管监管机构在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鼓励银行多开发结构性产品,但由于信贷业务的占比仍然很高,利润率也不低,中资银行仍是主打传统业务,在推行结构性产品上,动力显得不是很足。”一国有银行人士则认为,这也是中资行看市场行事的结果,但不可否认这个需要是越来越大,有机会还是会做大。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熟悉,技术有限等原因可能会在产品开发上有点力不从心。

      据记者了解,在结构性理财产品销售上,中外资银行互有代销的行为,但中资行的比例似乎更高。在外资行大力圈地理财市场高地的举措下,不少专家忧虑出现外资批发、中资零售的局面,担心中资行沦为外资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零售业务部。

      专家进一步指出,结构性产品销售上,外资行做批发、中资行零售的局面会随着外资行网点渠道的逐渐增多而受到挑战,高端理财产品市场正逐渐被蚕食。随着QDII投资渠道的放宽,产品的增多,这块短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如何在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给境内客户做好高收益是中资银行面临的课题,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境外机构较多的中资银行要加强研发,形成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投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