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成功后,许多北京市民开始学习外语,包括一些上了年岁的市民———积极以实际行动为奥运出力,首善之都居民,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数年过去了,不知道人们是否热情依然,进展如何?如果语言这种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击学好,本人是举双手赞成的。
然而,众所周知,很多国人从小学开始,学到大学毕业,却连起码的日常会话都有困难。按一些人的说法,中国人学的外语,是“哑巴外语”。
满怀热情的居委会大妈和出租车兄弟们,如果把学习外语当成一种脑力体操,倒也其志可嘉。然而,若只是为了不给国家“丢脸”,比如,为了能在老外“内急”的时候,给行个方便指条路什么的,可就太委屈同胞了。
对于多数人来说,几年辛苦的结果,可能很难派上用处。因为各国文化不同,不同场合的“社交语言”也不同,比如,“如厕”这样的简单事情,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英语为例,一个美国人通常会问, restroom (休息室 ) 在哪里?一个英国女士或许会说,我要给鼻子扑点粉,请问地方在哪里?一个德国人会直接地说, Toilette 在哪里?
事实上,很多语言上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来减少的。奥运本来是世界盛会,奥运的精神,应是尽量使人民“有乐同享”,同时,少让百姓“有难同当”。惠民而勿扰民,才是可取的态度。
那么,诸如语言这样的问题,通过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在短期内解决呢?笔者提出几种不同的方式,供有心人参考。
第一种办法,可以借鉴声讯台的办法,设立“翻译热线”。比如,当出租车司机遇到语言问题而旁边无人帮忙的时候,可以拨打此热线。倘若不是英语,则立即转“小语种服务”,可设置“语言会诊”模式———如此,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在北京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这样的需求有可能每天都会有,尤其是大型会务期间,发生的频率更是高,有这样的一个服务台,定然会让很多司机与窗口部门的人员松一口气。
既然是服务,就有费用问题。这也不难,解决方案起码有两套:一、由政府买单,作为一项公益便民措施;二、声讯台实行有偿收费服务,政府补贴一部分,以保证相关的声讯台不因推出这项服务而导致亏损。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旅行社、机票代理机构、航空公司、宾馆等,无偿或有偿地,提供一种特殊的语言服务卡———按照西方的思维习惯,建议干脆叫做“北京卡”。
以宾馆为例,具体的做法是:客人入住时,根据其护照国籍或本人意愿,赠送一套或简单或精致的多语种卡片———姑且叫做“卡片”,当然,也可以是袖珍的簿子,或者其他的式样。
如果客人说英语,就提供一套中英对照的版本。第一张卡片上,可以写上:“请告诉我附近的厕所在哪里?” ;第二张卡片上,可以写上:“请告诉我附近的取款机在哪儿?”;第三张卡片上,可以写上:“请带我去涉外医院”———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请求,可少可多,很适合细分成不同的版本,甚至还可以针对特殊人群———比如穆斯林、老人或者残疾人 等等———设计独特的内容。
卡片的反面,可以是宾馆的广告,可以是本地的风光,可以是旅游常识,可以是幽默内容,等等。
这类小东西,如果设计的构思巧妙,完全可以做到便于携带和应急使用,又具有收藏价值,因此,很适合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
根据笔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有理由相信,这个做法会得到所有客人的喜爱,说不定还能够迅速推广到其他国家。
花费不多,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的和今后的问题,还可以改善服务和国家形象,同时,又可以宣传文化,何乐而不为?
本文提出的“点子”,既适合政府出面,也适合民间发起,既适合初创业者,也适合持币寻找项目的投资人———只是,有心的同胞莫忘及时申请相关国际专利,如果发财,莫忘回馈社会。
奥运会,正在给我们带来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付这一切,首先需要用心,而不是用钱。须知,困难所在,就是需求所在,需求所在,就是市场机遇所在———机遇是具体而微的,机会垂青有心人。
细节决定成败,勿以善小而不为。祝愿北京奥运会成功。